中科大李文卫和俞汉青J. Am. Chem. Soc.:通过调节细胞外电子转移来定向制造纳米颗粒
【引言】
近几年来,仿生学为各领域研究注入了新活力,尤其在新材料的合成与应用方面,一大批新型高价值材料的合成随仿生学而出现。新材料的微纳结构是其新功能的基础,但现有仿生材料都是仿照生物或细胞合成材料的结构特征制备的,其性能相比原装生物合成材料依然存在差距。因此,如果能够直接利用生物细胞来制造微纳结构材料,能以较低成本获得性能更佳的纳米材料。然而,由于现有合成纳米材料的原料一般是有毒金属化合物,通过细胞合成目标纳米颗粒很可能使细胞“出师未捷身先死”,又或者面临合成过程效率低且难以控制的问题,难以实现预期效果。由此,开发一种合适的生物反应器,并了解该细胞合成纳米颗粒的机理,对于完成用生物制造纳米材料这一伟大构想非常重要。
前人的研究表明异种金属还原细菌(DMRB),可依赖其胞外电子转移能力(EET)利用多种金属离子产生纳米颗粒。然而,EET过程往往十分缓慢且代谢途径、环境基质都很复杂,这严重限制了所得纳米颗粒的产量和质量。综上,提高EET过程效率、阐明代谢途径和环境基质交换的机理等,是实现控制生物高质量高产量制造纳米材料的关键所在。
【成果简介】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李文卫特任教授、俞汉青教授(共同通讯作者)等人在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发表了题为Directed Biofabrication of Nanoparticles through Regulating Extracellular Electron Transfer的文章。研究人员发现DMRB具有一种惊人的细胞内合成能力,可用于快速生产纳米粒子。这一发现使通过简单调节EET过程调整生物合成产品成为可能。通过实施EET调节策略,硒化镉硒(CdSe)或元素硒(Se0)纳米颗粒的定向生产在模型DMRB的希瓦氏菌(Shewanella oneidensis)MR-1中实现。值得注意的是,高质量的CdSe纳米颗粒以远超现有生物合成系统的速率在细胞质中被制造出来。这一发现意味着将DMRB用于精细控制的高效生物合成过程具有巨大潜力。
【图文导读】
图1:调节EET获得不同产量纳米颗粒的示意图。
EET能力弱时模式细菌在细胞内大量产生CdSe荧光纳米颗粒,EET能力强时模式细菌在细胞外大量产生Se0纳米颗粒。因此,通过调节EET可实现该细菌定向合成CdSe和Se0纳米颗粒。
图2:对不同菌株生产的原料中Se氧化还原态、Se配位键含量和荧光性质的表征。
(a)不同氧化还原态Se 归一化K边缘XANES光谱;
(b)不同氧化还原态Se k2χ(k)的傅里叶变换K边缘 EXAFS光谱;
(c)紫外线照射下不同菌株的照片;
(d)不同菌株303 nm激发下的荧光发射光谱。
图3:对两种突变型菌株生产的纳米材料进行表征。
(a-c)对∆cymA(EET能力弱)菌株产生的纳米颗粒的形貌、大小及所含元素的表征;
(d-f)对PYYDT-cymA(EET能力强)菌株产生的纳米颗粒的形貌、大小及所含元素的表征。
(a)、(d)为TEM图,(b)、(e)为尺寸分布直方图,(c)、(f)为EDS能谱图)
图4:不同菌株合成纳米材料的性能表征。
(a-f)对∆cymA菌株合成的纳米颗粒的形貌、荧光及所含元素的表征;
(g-l)对WT(野生型)菌株合成的纳米颗粒的形貌、荧光及所含元素的表征;
(m-r)对PYYDT-cymA菌株合成的纳米颗粒的形貌、荧光及所含元素的表征。
(其中(a)、(g)、(m)为不同菌株荧光共聚焦图;(b)、(h)、(n)为不同菌株的SEM图;(c)、(i)、(o)为SEM图中箭头标记处的EDS能谱图;(d)、(e)、(j)、(k)、(p)和(q)为单细胞的TEM图像,显示形成纳米颗粒聚集体的位置;(f)、(l)、(r)为TEM图中箭头标记处的EDS能谱图)
图5:S. oneidensis MR-1 依赖EET合成纳米颗粒的机理示意图。
一部分SeO32-进入外膜,在CymA蛋白的作用下得到电子生成Se0纳米颗粒并分泌到胞外,另一部分SeO32-进入内膜,与同样进入内膜的Cd2+在胞内合成CdSe纳米颗粒。
图6: 原料的细胞毒性测试。
(a-c)用Cd和Se处理不同菌株4小时后的荧光图;
(d-f)用Cd和Se处理不同菌株4小时后的流式细胞图。
(蓝色表示活细胞,红色表示死细胞)
【小结】
本研究中,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EET机制,使S. oneidensis MR-1菌株定向地在细胞内合成CdSe纳米颗粒,在细胞外产生Se0纳米颗粒,并对其合成机理进行研究。该研究是成功利用生物细胞制造纳米颗粒的典范,为后续利用细胞制造更多类型的纳米颗粒指明了道路。
文献链接:Directed Bioabrication of Nanoparticles through Regulating Extracellular Electron Transfer(J. Am. Chem. Soc.,2017, DOI: 10.1021/jacs.7b07460).
本文由材料人编辑部许城秀编译,雪琰审核,点我加入材料人编辑部。
材料测试,数据分析,上测试谷!
文章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