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丨如何总结和整理学术文献?
长文预警,但愿也是干货满满。没有配图,但只要肯看完,我觉得至少是有益无害的。
首先我觉得这个题目还是很到位的。既然要整理那必须得有可以整理的对象,如果只是一味整理学术论文本身,那就只能变成一个“学术论文的搬运工”。这没有半点意义,最多皱着眉拍着脑袋记得:我曾经似乎下载过一篇论文。这也是我曾经经历过的阶段:狂下几十篇论文,真正要读的时候无从下手。之后就越“积累”越多,“认认真真”地把学术论文搬运到了自己的文件夹,文件夹变得愈发肿胀,末了就只能带着悔意全部删掉。循环往复。
题主的题目包含了两个方面:“总结”和“整理”。总结是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整理的实质其实是在归类这些被消化吸收了的知识,让它们能以最高效的方式被唤起。
我承认可能是存在捷径,但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走捷径的。
总结
首先,并不是每一篇文献都需要总结的。我相信从文献检索开始的文献到最后需要读的文献中充满了筛选的过程,最后能够到达需要总结阶段的文献其实是相对少数的文献。希望我们能在这一点上达成共识,因为总结海量的文献对于我们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不包括用文献计量去做的分析)。所以在总结文献之前,你需要有一个清晰的边界或者标准:哪些文献是需要我去总结的。根据你自己的研究议题,对摘要、关键词、导言和结论部分快速浏览去做筛选。如果不筛选,盲目地就开始总结,那一定是事倍功半的。
其次,要高效的总结文献,你需要熟能生巧。我现在在学校的受训方式是:每周除了上课、作业外都得认真写至少2篇的Critique,再增加到3篇,这一个过程起初会很耗时。对于Critique的要求其实是一个递进的过程:一开始只需要做一个简单的复述形式的总结;在有了一定积累以后(你对你的研究领域有了一定认识以后)再开始批判式的总结:所有的批判都是建立在读懂和比较的基础上。为什么要比较?因为你得有一个评判的参照点啊,所以不要一上来就急着去评判。我相信只要一件事的成本够高,你就会认真对待(也有可能很快放弃,取决于个人啦)。就我个人而言,因为每周要投入很多时间去写Critique,所以会对文献的挑选、组合格外注意,在无形中也会督促你形成自己的学术脉络,为之后更好地整理打下基础。如何做复述形式的总结,可以参考:Summarizing a Research Article(微信读者请点击“阅读原文”跳转)。
研究性论文通常采用一套标准格式来传达信息。一篇研究性论文通常包括七个主要部分:
标题(Title)、摘要(Abstract)、介绍(Introduction)、方法(Method)、结果(Results)、讨论(Discussion)和参考文献(References)。总结一篇研究性论文可以按照以下几步:
一、明确你的焦点
你应该做的第一件事是明确你为什么要总结这篇文章。如果总结的目的是做笔记以便在之后提醒自己曾看过这样一篇文章,那你需要写一个相对长的总结。但如果总结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你将会在正在写的论文中引用这篇文章,那么总结的重点应该放在这篇文章如何与你的文章联系起来。
二、阅读文章
(1)充足的时间
你必须先理解这个研究,才能总结好它。这个过程花费的时间往往会比大多数人预想的长。只有当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向一个没有读过这篇文章的人解释这个研究时,你才是真正准备好了去总结这篇文章。
(2)首先,浏览文章
如果你试着从头到尾读完一篇新文章,你会陷入细节的困惑中。但你可以用APA格式的相关知识去找到重点(APA格式是一个为广泛接受的研究论文撰写格式,特别针对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规范学术文献的引用和参考文献的撰写方法,以及表格、图表、注脚和附录的编排方式。其“作者和日期”的引用方式和“括号内引用法”相当著名)。简要地看每一个章节去确定: 文章研究的问题及研究意义(Introduction) 假设或假设检验(Introduction) 假设如何被检验(Method) 研究结果(Result,including tables and figures) 研究结果的解读(Discussion) 阅读的过程中划下关键句或者在页边空白处写下每一段的要点。尽管文献的摘要可以帮助你确定文章的重点,但你不能仅依靠它,因为它包含的信息非常简略。记住要聚焦在文章(与你自己的研究)最为相关的部分。
(3)深度阅读,以交互方式阅读
在你标出了重点之后,再反复阅读每一节。在你阅读时,问自己: 研究是如何针对所研究的问题来设计的? 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如何?有什么出乎意料的结果吗? 这项研究有助于回答最初的问题吗? 哪些问题仍然没有答案?
(4)抄袭
在总结别人的工作时,为了避免抄袭的嫌疑,你需要: 用你自己的话总结。使用简短的笔记或用你自己的话总结关键点,迫使你将这些观点改写成你自己的话。 如果你发现自己还是在用原文的语言,只是用词上有细微的改变,或许你还没有完全弄懂这项研究。
三、写总结
就像研究性论文中摘要的目的是给读者一个简短的研究概述,要写一个好的总结,你需要确定哪些信息是重要的并为你的读者提炼那些信息。你越了解一个主题,就越容易清楚地解释它。
(1)写初稿
首先按照文章本身的顺序来写,再根据你的论文内容和你将如何使用来调整各章节相应的长度。 陈述研究问题及研究意义 陈述假设 简要描述研究方法(设计,参与者,材料,程序,什么是自变量,因变量,如何对数据进行分析) 描述结果。他们重要吗? 陈述研究结果的主要影响,要注意避免夸大它的重要性。 研究结果及研究结果的解读,应结合研究假设来谈。 初稿应该聚焦在内容上,而不是文章长度。首先尝试写关于假设、方法和研究结果的部分,然后写介绍和最后的讨论部分。如果你在理解某一个部分上遇到了困难,那就先暂时放下,尝试另一个部分。 如果你正在总结一篇你将会在自己的论文里引用的文章,假如你把文章的前后文给读者,只描述研究结果应该是足够的。 例如:“史密斯(2004)发现激励组的参与者得分高于控制组,证实了激励因素在印象形成中发挥作用”。这个总结不仅告诉了结果,也给出了研究变量和研究结果。
(2)完整性和准确性
在必要时添加重要信息以保证完整性。但更常见的情况是,如果你理解了文章,你将需要减少多余或不太重要的信息。写总结时要专注于研究问题,简明扼要,避免泛泛而谈。
(3)语言风格
写一个总结给领悟力强、对研究内容感兴趣却了解甚少、稍微有一点懒惰的读者(例如,你自己,你的同学)。你可以期待读者对研究内容是感兴趣的,但不要让自己所写的内容难以被读者理解。总结里应该包括所有重要的细节。
• 避免语言冗余。包括大多数副词(“非常”,“显然”)。例如,“结果清楚地表明,两组之间没有差别”可以精简为“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 使用精确、具体的语言。使用精确的语言和引用具体的例子来支撑这个观点。例如,“这说明”应该表述为“这个结果说明”。
• 使用准确的科学语言。例如,你不能“证明”假设(尤其是只用一个研究)。你只能“支持”或“为什么不支持”这个假设。
• 主要依靠解释,而不是直接引用。直接引用很少用于科学写作。相反,你应该解释你读过什么并且给出你引用作者的姓和论文发表的时间(例如,史密斯,1982)。
• 重读你所写的内容。请别人读你的总结,有助于帮助你找出你遗漏的信息。
在这个基础上,对一个领域有了一点积累以后(比如按照这个要求做了十篇复述形式的总结)就有了综合地去评判一篇文献的基础(刚才说了:批判的基础除了读懂外,还要有比较,只读一篇是根本没有办法去做批判)。在下一步之前,可以在Google Scholar或者Web of Science上以标题:Review of (你的研究议题)来检索是不是有相关的综述文章。然后模仿!模仿!模仿!批判的角度有很多:问题与方法的对应、方法与数据的对应、研究结论的可推广性等等。可以用脑图/思维导图把几篇总结的文章放在一个框架里面,慢慢地你会逐渐搭建起自己的学术脉络。刚才说了Critique是一个递进的过程,所以在复述式总结后,批判的部分往往只是几句话(但这几句话才是最吃功夫的),加到原来的复述式总结的内容上去就行了。
再次,总结的语言以发表论文或阅读论文的语言为准。意思是,如果你要总结的论文是英文的,同时又想发表英文文章的,那么就用英语写这些Critique做总结;如果你要总结的论文是中文的,同时又想发表中文文章,那么就用中文写这些Critique。如果冲突,即你阅读论文的语言和你想要发表论文的语言不一致,以你想要发表论文的语言来写。如果没有想好,我建议用英语来写Critique,对于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英语转中文要比中文转英语要容易些。
最后,写完Critique基本就是已经完成了消化吸收的过程了,那么为了方便下一步的整理,我建议用200字以内的话把你的Critique给概括一遍,只要你整理了,就会发现这和一篇文章的摘要还是有区别的,因为这200字是你自己提炼的200字,是最符合你的学术审美和对文章理解的。如果不是基建于你对文章的理解而产生的总结(原作者的摘要),我的话在引用的时候一定特别慌张。
怎么安放这些Critique和你的精简版Critique?因为要高效,所以这些200字以内的精简版Critique可以放在文献管理软件相对应文献的笔记栏之下,而完整版的Critique则可以作为相对应的那个文献的附件。我建议看期刊文献也是在电脑上看电子版的,可以边看边高亮、做笔记(每个人笔记习惯不同,但是千万不要乱,每个颜色代表的意义,笔记记录的位置,每个符号的意义都要在事先规定好)。如果是学术著作的话,一般我是纸笔做笔记的,1:2的分栏,右边会记下页码,观点和一些摘抄,左栏记下的是“对我自己的用处是什么?”可以是和其他文献的关联,可以是一个定义的权威表述,也可以是一个可供验证的观点等等。
总结完了就完了?不全是!因为Critique是一个比较的过程,所以你在写一篇新的Critique的时候,很可能需要翻以前写的相关的Critique去建立起联系,一方面是自己学术框架的搭建,另一方面是对于已经综述完的内容的一个回忆。我相信你周围一定有这样一些人:说起东西来一套一套的,如果你按照这个方法去做,你也能说起来一套一套的,而且不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而是在大多数时候都是经得起推敲和拷问的。
整理
关于整理我其实没有太多想说的,因为我觉得重点是总结,整理只是一个帮助找到自己总结的知识的方式而已。
有很多人其实不用文献管理软件也能做好整理工作,但很遗憾我不属于那些人。对我来说,文献管理软件是必要的,因为弄参考文献是一个很烦的事儿,一键生成难道不诱人么?我以前用过Endnote,NoteExpress。现在在用的是Papers,平台是Mac和iPad,Papers是付费的(买断模式,不是包月模式,学生有优惠),也可以在PC平台使用,和安卓的平板、手机应该也能同步。我不知道其他文献管理软件如何,但是同步这个因素是我选了Papers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有时候是用iPad在看论文。我觉得在整理之前,各位应该先大致了解下自己手头的文献管理软件的功能和操作(懒得看文字的话一般也能找到视频教程的,不要连看视频都懒!)。
我理解的整理的实质主要就是归类。那第一步就是得有类可归,每一个文献管理软件都有分类的功能,你可以把文献分门别类地放:一篇文献是可以放在两个以上类别之下的,所以不用担心类别之间的互斥。还有一个我自己会用的是在每个精简版的Critique之下打上标签:比如一篇文献的主题是A,那么在最后打一个#A#的标签,同时如果这篇文献又用了方法B,可以空一格打#B#的标签。所有文献管理软件都应该是支持笔记搜索功能,到时候需要用的时候搜标签#你的标签#就很快能找到相关的Critique和对应的文献了。有了标签这个大杀器,千万不要不舍得用。如果写一篇论文的话,用得到文献的地方其实很多,几乎文章的每一个部分(或许结果部分可以不用)都用得到文献。所以不要只以主题去打标签,方法也可以打标签,研究领域也可以打标签,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打各种标签,帮助自己能够快速找到文献。
本文转自知乎作者Rye Chin。
材料人编辑部Allen整理。
文章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