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被查重很恶心 而另一种重是不是也该查一查
前些天,遇到一件很无语,也很搞笑的事。写的一篇中文文章,被要求查重。于是,从来没有查重过的我,花了10块钱上XX网站(正规网站)查了一下重。结果,竟然重复率达到了17%。
虽然自己经常自嘲节操丧失,但是基本的学术素养还是有的。而且,文章完全是根据自己工作内容整理出来的,要不是为了凑够期刊要求的参考文献的量,我一篇也不需要引。
不过仔细一看,这个查重查的也太扯了。大半的重复率在参考文献上,其他的重复在专有名词上。
幸好后面也没让我改。这要是碰上个一刀切的规定,那还不得退稿,而且还遭一个抄袭的骂名。
上网一看,还真有不少攻略在指导别人如何规避查重重复率。看着这些攻略,真觉得搞笑。把语句颠三倒思,更换说法,为了不重复,大家真是努力啊!
但是,所谓查重,其实是认为大家都会抄袭,一开始就把大家当做学术不端。这也是当初被要求查重,感觉到被侮辱。
而且,这笔查重费用还不是少数。一篇学术论文还好,几千字而已。而一篇学位论文,少说都在2万以上,少不得几十上百。而且,你还往往不止查一次。
前段时间传出北大因知网收费过高而暂停使用,而这个查重,又是白白送了一大笔生意给知网、维普这些。
不过,现在多次被曝出来雷同的硕士论文,短期内取消这玩意估计够呛。
其实,对于材料研究来说,语句的重复并没有什么,重要的研究方法。反而,现在只揪着语句重复不放,而忽视了另外一种重复。
记得刚读研的时候,老师拿了一堆文献给我,其中有一本博士学术论文。翻开这本学术论文的背后,看到一长串发表文献,顿时感觉这个人好牛逼。发表的期刊都还不错,至少有5篇APL(影响因子3点几,中一篇学校奖励2500块)。
但是,翻了几篇APL之后,很难觉得他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因为这几篇APL基本是一个套路。
当然,每一篇研究都是不同成分的材料。但是,它们全部都是一个结构。所不同的是,研究的是不同体系,并在此基础之上掺杂。比如A和B材料都属于XYZ结构,所不同的是A材料的成份是XAZ,B材料是XBZ。一篇文章研究在XAZ上掺杂的材料的性能,一篇文章研究在XBZ上掺杂的材料的性能。
不仅如此,它们的研究思路完全一样。表征样品的热性能、力学性能、磁性,展示掺杂带来的变化并分析原因。不多不少,所有的表征手段完全一致,结果和分析也非常接近。不同篇之间也没有提供新东西。几篇下来都是这么个套路,简直可以说是流水作业。要是这么个造法,这个体系有多少种材料,可以掺多少元素,他就可以发多少SCI。
因为这个事,更怀疑APL的编辑,收个一篇也就够了,收了那么多,也是醉了。
后面实验越做越多,文献也越看越多。这种现象也遇到越来越多。
它跟当下的很多跟风科研还不一样。A作者研究了一种新材料的A性能,发到了某高影响因子期刊上。B作者看到了,马上研究新材料的B性能,或者掺掺杂,也能发到较低一点的期刊上。后者虽然也不值得业内称道,但好歹也在出新东西。
而前面所谓的科研,完全是在浪费时间和金钱。
还别说,不只是国人干这个事,老外也有不少人干这个。
应该说,是唯SCI论而造成了恶果。
后来,在一次学术会议上,遇到了那位作者。本想问问,这么发论文,不会觉得无聊?后来还是作罢。
好在后来也没遇到对SCI看得重的老板,不然一年让我出几篇,可不得也干这种事。
只是,往后遇到有人“吹嘘”一年发了十几篇二十篇SCI的时候,一笑而过而已。
设想一下,如果导师为自己学生的论文负责。或许就没有论文查重这回事。如果我们不再把SCI当做硬指标,后面一种重,估计会少很多。
欧洲足球赛事 新锐作者独孤九剑供稿,欧洲足球赛事 编辑整理。
本科毕设,设计说明书查重也是醉了,设计原理和规范那些怎么可能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