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恩、李巨、单智伟三位大牛对西交材料学院本硕博说了这些话!


1月10日下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届材料青年论坛开幕式暨手第一期“大手拉小手”访谈会召开。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马恩教授、MIT核科学与工程系及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李巨教授、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学院单智伟教授,与三百多名交大材料学院本科、硕士、博士学子畅谈。以下是访谈文字版。

问:刚才看过三位老师令人赞叹的简历后,想必大家心中都是佩服之极。但是这短短的文字介绍远不能包罗老师们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下面我们有请三位老师分享一下这光鲜履历背后的故事。一路走来有哪些令你们印象深刻的酸甜苦辣?在一些重要的人生选择上你们的心路历程是怎么样的?

马教授:本人跟“光鲜”两个字沾不上边!我一点都没有骗人,用事情来说话,对比一下人生最辉煌、事业心最强,精力最旺盛的时刻——36岁;李巨教授——36岁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正教授,上一个达到同等成就的是——钱学森。单智伟教授——36岁时是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当时全国不足一千人;本人——36岁在寻找工作,连许多著名的期刊都不清楚。时代的不同:各人面临的机遇不同,新时代的学生比起与求学于上世纪中后期的我们有了更多选择的机会,明确自己人生的追求:光鲜履历or科学的突破or为国家做自己的一份贡献。人生的追求:enjoy(happiness)+work=success。

李教授:马老师写论文那叫一个妙笔生花,能用最简短的语句表达出最清晰的意思,堪称聪明绝顶之人。马老师个性鲜明,尤其怠慢所谓“成功之人”。明确自己所能,拥有相对平静的心态,本人所能控制的事情仅今日之事,不好高骛远,不急功近利,保持一个势头,一切水到渠成。

问:江湖上有个传说:李巨老师在美国MIT求学期间,曾经在一学期选修了18门课程,并且全A。MIT课程的难度众所皆知,能拿到全A更是不可思议。那请问李老师您是如何做到的?同时李老师对同学们在基础课程上的学习有些什么建议呢?

李教授:这么多年看来,我觉得学这么多课程对我并没有什么好处。我主要是选择了一些其他学院的基础课程去学习,如物理系、化学系等等,其实重点主要还是在对时间的组织上,一定要合理安排时间,我从来没有因为学习而耽误了睡眠,不建议把自己搞的很疲劳。

问:我们三位老师都早已是手握若干篇nature、science文章,成功解锁这一人生目标。那接下来我们就想请问一下你们第一篇nature或science文章被接收的时候,内心感受是怎么样的? 还有就是到底什么样子的工作可以发表nature、science上呢?

马教授:在美国,发篇nature、science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不就是发了篇nature、science嘛,so what!

李教授:发文章跟高考一样,除了硬实力,还需要一定的“天时、地利、人和”,当然了,自己的文章被nature接收了也是超现实的感觉,文章被拒了也不要take it seriously,这并不代表你的工作没有研究意义。

单教授:导师和学生之间更像是一种战友的关系,遇到苦难多与老师沟通,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老师的一句话可能会使我们豁然开朗。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我发的science最后一轮是由马老师审核的。

问:三位老师都有多年的海外学习和生活经历,那下面我们就请三位老师分享一下在国外生活、求学的经历与感受,给想出国留学的同学们提供一些借鉴。

马教授、单教授:出国可以增广见闻,可以了解到不同的culture、system,了解不同的地方、历史等等,人生经历非常重要,有机会出去感受一下,对自己的人生大有裨益。其次,走出国门增广一下见闻,使我们不会受一些媒体的影响,使我们不会再惧怕一些事情,使我们不再为自己设限,从仰视一些事情变为平视它们,从而爆发出内在的力量。

问:一提到科研大牛,我们想到的都是白加黑、五加二,黑眼圈加眼镜片。但是啊,大咖也是人,也要有自己的生活。三位老师的科研成就有目共睹,那么你们是如何平衡自己的科研和日常生活的呢?如何才能更高效的利用有限的时间来搞科研呢?

李教授:我从来没有废寝忘食超过一个星期,一定要吃好休息好,不要过度劳累,勤锻炼身体有助于科研。

马教授:本人属于玩命的一代(77、78、79三代,学术界称为“新三届”),时代的使命感很强,要为实现新中国的四个现代化而努力,感觉耽误一分钟实现不了四个现代化。做好科研不是单纯靠时间的堆砌,是靠idea的。

单教授:做好科研不是靠单纯的勤奋,要摆正自己的心态,锻炼好身体至关重要,什么时候都可以做科研,走路时,洗澡时都可以做科研。

问:现场在座的大部分同学都是研究生,对这些刚刚踏入科研领域的青年学子,三位老师有哪些建议或者给大家些寄语?

李教授:对于博士生来说,找到一个别人没有解决的问题,自己去定义和解决它,要勇于探索和创新,胆子大一点。

马教授:接触同龄人的机会比较多,要兼顾自己的终身大事。

单教授:我们交大的同学都是最优秀的同学,要有担当的情怀,要有责任做leader,要德智体全面发展,不仅仅是科研,还有与人交流,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增加自信,增加自己的leadership。大家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

问:怎样的思维去展开一系列的工作去研究这些问题,科研逻辑是什么?

马教授:首先需要考虑这项研究是否值得去做,是不是feasible和significant,然后再把它去具体化、细化,然后再把事情做出来。

李教授:要有怀疑精神,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自己对事物要有自己的判断,要逐渐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问:本人做课题的时候发现,自己喜欢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而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发现该领域(化学储能的问题)的锂电池能量密度没有太多的提升空间,所以想请老师帮我解答一下自己的困惑?

马教授:兴趣与自身状态有关,虽然不清楚你是碰到了什么问题,但我看到很多的人困惑的人缺少自己的一番考量,有的人理论功底扎实,有些人动手能力很强,还有的期待短期回报,有的更追寻精神上的成就感,所以需要你对自己的价值观有一番考量,懂得扬长避短,计算自己的回报率。李老师是电池方面的专家,请他来回答一下专业问题。

李教授:确实锂离子电池发展到今天,其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瓶颈,就我目前的知识体系而言,我可以明确的说其仍然是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行业。而我们做基础研究的魅力在于一次次的突破可以给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思想。

附三位教授简单介绍

马恩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兼职教授及微纳米尺度材料行为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千人计划学者。1989年获得清华大学(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联合培养)博士学位,2002年起任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材料科学与
工程系教授至今。研究领域包括非平衡金属材料,热力学和动力学,纳米材料力学性能,非晶态合金的制备、结构与力学行为,相变存储材料,金属薄膜,材料的表面改性等。

李巨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特聘教授,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麻省理工学院终身正教授。主要研究内容:计算材料学以及纳米材料研究、材料模拟基础方法(电子结构、原子层次模拟)、多尺度多物理模拟、以及新型结构和功能材料的理论研究。

单智伟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材料科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研究内容:探索并优化材料、尤其是微纳尺度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应用和发展与之相配套的先进制备、测试与表征技术;应用和发展定量的原位电镜变形技术(压痕/压缩/弯曲/拉伸/疲劳+电/热/气氛等)对目前材料研究中的一些焦点问题进行探索。

本文由西交材料学院坦然是一种失利后的乐观ζ、CTSP墨尔本供稿,欧洲足球赛事 编辑整理。

材料人网专注于跟踪材料领域滚球体育 及行业进展,这里汇集了各大高校硕博生、一线科研人员以及行业从业者,如果您对于跟踪材料领域滚球体育 进展,解读高水平文章或是评述行业有兴趣,点我加入编辑部

材料人网向各大团队诚心约稿,课题组最新成果、方向总结、团队访谈、实验技能等皆可投稿,请联系:邮箱tougao@cailiaoren.com 或 QQ:97482208。

仪器设备、试剂耗材、材料测试、数据分析,找材料人、上测试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