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急着抱怨中国材料产业不重研发!


国内新材料不重研发、不重技术,想必很多人说过或者听过。就像谁都可以张口指责国内科研、工业这个不是那个不是一样,指责材料企业不重研发、不重技术是安全的,因为我国材料的水平的确谈不上多好,问题太多。指责完毕,还可以顺便开出一个所谓产业升级、产业转型的药方。坐在一起胡侃吹牛、发发牢骚,这些话都没有错,说不定还可以骗骗涉世未深的小女孩。不过,这不是真相。

现在创业很火,作为一个最为创新的群体,如果大学生创业,是不是应该创新水平很高呢?实际上他们的项目大多也主要集中在餐饮、电商、教育等之类,多年以前上海交大几个人出来做饿了么,后面又有什么西少爷、伏牛堂之类。倒不是说这些项目low,吃饭也是大事。但就像百度经常被与谷歌比,后者探索未来,搞出围棋世界第一的阿尔法狗,而百度还在为白领中午吃饭操碎了心。百度被骂成什么样?

这是为什么?

再看看从过去到现在不少新闻,同质化竞争这个词经常出现,翻来覆去就是价格战。难道企业老板一点眼光、一点志气也没有?

心可以比天高,但是真到做事还是要脚踏实地。要差异化、要研发,你得有研发团队吧、资金投入吧?即便是不缺钱,把十年的研发经费一年投下去,那也做不到十年的效果。尤其新材料跟互联网创业不一样,做出个网站、编出个软件可能2-3个月就好。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应用要经过大量的实验、试错优化,研发周期短不了。

以航空材料研发周期为例。航空业对新材料所带来的性能提升非常渴求,同时又对价格不是很敏感。但即使是这样一个行业,其新材料开发周期仍然是很长的。即使是最简单的对现有材料进行改进用于非关键零部件,也需要2-3年的开发时间。但是如果要引入已经取得经验的新材料,这就要10年,完全开发新材料至少20年。

还记得手机上的康宁玻璃吗?别看现在康宁现在一年多就迭代一次康宁玻璃。要知道它的前身微晶玻璃可是被康宁雪藏了30多年。最开始是被开发做挡风玻璃,效果不理想,项目下马。2005年再度试图将其用于手机屏幕,一开始也不理想。要不是乔帮主慧眼识珠,估计大猩猩玻璃要想成名还得好几年。康宁这种事干得不少,投入巨资然后甘愿等待十几年才获得回报。康宁80年代就研发LCD玻璃界面,90年代开始建厂,直到1999年才开始盈利,这时候已经过去十五年,投资上亿美元了。

还有,研发出的全新的基础新材料很多并不是面向终端消费者销售,因此这种企业对应用结果并没有很大的决定权,还得看产业链下游企业的意见。对于终端产品生产企业来说,换原材料可不是换一个APP那么简单。福特把它的皮卡由钢制车身换成全铝,换生产线就是数亿美元,这还不算铝车身维修与钢车身维修的差异带来的投入。

研发产品前期要调研,但是等到产品真正出来,结果可能并不是那么回事。可能开发出很多新产品,最终也只有一两件能够获得市场认可。

即使是做得很大的企业,很多也是在同质化,也摆脱不了简单的价格竞争。即使有时候他们并不承认这一点。

要知道我们改革开放仅仅30多年,小企业平均寿命2-3年,大型企业7-8年而已。有几家企业有那么雄厚的资金和技术积累,干得了这个事。

是不是我们就不创新了呢?这个事还真不需要操心,只要市场需要。

回溯到改革开放之时,几个人、一两台破设备就可以拉起一个小厂子。那个时候,有技术吗?没有!有研发吗?没有。虽然没有技术、没有研发,但是生产出来的东西便宜,虽然质量差一点。但是消费者对产品质量要求不高,只要价格够低就行。

那么到现在,大家出国买奶粉、电饭煲、马桶,甚至在日本成为一种景观。因为大家对产品质量要求已经提高,甚至对外观、品牌都有要求。这个时候,继续玩低质低价就玩不下去了,要么倒闭,要么你技术水平达到了,满足市场需求。

智能手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数年以前,智能手机刚出来那会,满大街都是山寨机。他们为什么不追求原创?不追求研发?大家想用智能手机,但是又买不起那么贵的高端机。山寨机的价格比苹果低10倍,同样能够提供相应的外围是什么意思 ,怎么不买,只要有便宜的智能手机用。这个时候,手机制造商就是躺着也能赚钱,要搞研发做什么,要辛辛苦苦申请专利做什么。苹果重研发、专利多,产品好,但是买不起。

过了一两年,山寨机性能还不能忍了,大家开始追求外观、设计、性能,也愿意多花几百一千买个好点的。有的山寨机厂商光顾着挣钱,没有技术积累,也没有品牌,慢慢地这个钱挣不到了。这个时候,就有一批新的智能手机出来,质量比粗糙的山寨机好,虽然比苹果要差一些,但价钱也低很多。这批手机就开始占据市场的中低端。

再往后,一些厂商的品牌、技术积累都达到了一定层次,不但低端机做得很好,高端机也开始分苹果的蛋糕。别说山寨机,就是销量小一点的、没什么名气的、玩互联网手机概念的等等都不行了,即使是卖情怀也不行。你看现在600-2000的智能手机,是不是只剩下几个厂商在玩了。

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过程。一开始,市场空白,可能只有国外少量高价产品。接着一批低价低质的产品迅速扩大市场,让大家首先有了这种产品。发展到一定阶段,消费者对低质的东西忍不了,愿意多花一点钱买个好点的。而行业初期,技术更新迭代也快,有部分掌握技术的企业发展到可以以相对较低的价格生产出原先高价高质的产品,占据了市场主要份额。而原先高质高价的企业,要么降价,要么生产更好产品和更好的品牌。而原先低质低价的厂商,也只有尽力去提高产品质量,才能生存下来,否则关门走人。

重不重研发这个事情根本不需要局外人操心。在市场上只要你有就行,研发、技术积累不显得那么重要。当市场发展到需要更高水平的产品才能站得住脚的时候,需要有技术实力才能生存下去的时候,那些之前有研发、技术积累的活下来希望就大。

再比如钢铁。曾经我们有过一段癫狂的大炼钢铁的阶段,当然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到了21世纪,国内粗钢产量飞涨,2002年才1点几亿吨,2012年就7亿吨了。江湖人称“黄金十年”。

这跟几十年前的闹剧可不一样,国家层面上可没有动员大家大炼钢铁。为什么钢铁还是火箭般的往上窜?还不是市场需要。在这段时间,基建等下游行业对钢铁需求旺盛,钢铁出现供不应求。利润高、低端产品技术门槛低,自然民间资本纷纷进入捞这笔金。那个时候,吨钢利润上千,一座钢厂就是一台印钞机,日进斗金。

不过门槛不高的钱赚不了太久,粗钢不可避免地产能过剩,再加上下游需求萎缩,以前赚得high的企业自然大片亏损。倒闭、下岗,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尽管上上下下都不太愿意看到这一点。

靠低端产品日进斗金,研发、技术升级自然凸显不出重要。而现在,低端产品严重过剩,高端产品依赖进口。要想盈利,要么压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别人在低端产品上赔钱,你还能赚点;要么加大研发高端产品力度,争夺高端市场。目前能盈利的往往只有生产成本比较低和能够生产高品质钢的企业。只要不来什么刺激计划,钢铁业再经过十数年的调整,应该会好起来。

因此,所谓新材料产业升级、转型不是靠喊出来,不是靠扶持出来的,更不是广大企业主为国争光的觉悟。我们在这里痛心疾首没有用。产业升级应该是市场奖赏的结果。

虽然低质、没有多少技术含量 、只能产大路货不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但是,技术不是天上掉下来,只能靠一步一个脚印摸索出来,更何况之前的几次工业革命我们都打了酱油,又没有什么资本积累,这个阶段就更不可能跳过去了。

至于讥讽企业短视不重研发,这个事也要站在企业的角度去考虑。说到底,这都是生意。没技术含量,生产大路货是赚钱,搞研发生产高端产品也是赚钱。看准门槛还低的时候进入,待到门槛高了、低质低价赚不了钱的时候退出,赚一笔就走。不能要求每一个企业老板都冒着大风险,搞研发、冲高端。这既不现实,也很愚蠢。

欧洲足球赛事 新锐作者雨桐供稿,欧洲足球赛事 编辑整理。点我加入材料人编辑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