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学Nature:氟化物再利用新策略


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s)是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和人为污染物质,因其对人类健康的不良影响而引起了广泛关注。牛津大学Véronique Gouverneur和Robert S. Paton等人不仅提供了一种环境友好的PFAS降解方案,更通过氟资源的高效回收与再利用,将污染物转化为工业原料,推动了“废弃物—资源”的闭环管理,为全球PFAS治理与氟化工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创新思路。研究成果以Phosphate-enabled mechanochemical PFAS destruction for fluoride reuse为题发表于Nature。

论文主要创新点梳理:

1.多类别PFAS的高效降解与矿化
首次提出一种通用方法,能够高效降解包括氟塑料(如PTFE、PVDF)和小分子PFAS(如PFOA、PFOS)在内的多种全氟化合物,克服了传统方法对特定类型PFAS的局限性,实现近乎定量的氟元素回收。

2.氟资源的闭环回收与高值化利用
通过机械化学作用将PFAS中的氟转化为可再利用的氟化物(如KF和K₂PO₃F),进一步合成高附加值氟化学品(如医药中间体、农药、电解质等),推动氟资源从“污染源”向“工业原料”的转化,构建氟循环经济。

3.无溶剂、低能耗的机械化学工艺
采用溶剂自由、常温常压的球磨技术,结合磷酸盐(如K₃PO₄)作为反应媒介,避免了传统高温焚烧或有毒溶剂的使用,显著降低能耗与环境风险。

4.磷酸盐的可回收性与磷循环保护
反应中使用的磷酸盐可通过简单分离与再生实现循环利用,减少对有限磷矿资源的依赖,同时避免磷污染,兼顾氟、磷双元素的可持续性。

5.理论计算指导的机理创新
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揭示了磷酸盐氧阴离子的亲核性对C-F键断裂的关键作用,为反应条件优化(如磷酸盐种类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实现“设计-验证”闭环。

6.实际废物处理与工业化潜力验证
成功将方法应用于真实场景(如吸附PFAS的活性炭、废弃含氟塑料制品),并规模化合成多种商业化氟试剂(如TMAF、TBAF),展示了技术从实验室向产业转化的可行性。

图1:从PFASs合成氟化物

图2:磷酸盐促进的PTFE机械化学矿化。

图3:PFAS破坏和来自PFAS的荧光试剂。

图4:PFAS合成氟化物。

图5:磷酸盐回收。

论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8698-5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