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全球最快短波近红外量子点探测器


01 【导读】

短波近红外(SWIR,1000-3000 nm)光的散射较弱,使其在恶劣天气或生物组织中也能提供长距离的有效检测,并在成像场景中提供更多物质化学信息,同时对人眼更安全。这使得SWIR在光通信、远程遥感、自动化视觉技术、生物成像、环境监测和光谱技术等领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目前市场上的SWIR传感器采用异质外延技术,但由于其制备方法繁琐,不适合大规模、低成本的3D成像应用。随着胶体量子点(QDs)的出现,其尺寸可调的光学特性使其成为检测SWIR光的理想选择。虽然近年来SWIR光电二极管结构探测器的响应时间有所缩短,但至今仍未达到纳秒级水平,这成为将胶体量子点应用于SWIR光电探测领域的主要挑战之一。

02【成果掠影】

近日,比利时根特大学的邓玉豪(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等人取得了一项突破性进展,成功利用超薄的胶体量子点吸收层,实现了基于胶体量子点的SWIR光电二极管(QDPDs)的纳秒级响应,创造了SWIR领域最快的胶体量子点光电探测器。这一研究成果以《Advanced Materials》上的文章“Short-Wave Infrared Colloidal QDs Photodetector with Nanosecond Response Times Enabled by Ultrathin Absorber Layers”为题发表,为胶体量子点在超快短波近红外探测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03【核心创新点】

1.作者通过优化超薄结构器件的制备方法,克服了传统方法的不足,得到1600整流比,42%外量子点效率,98%内量子效率的光电二极管器件。

2.作者通过结构优化,实现了超薄结构下量子点层2.5倍的吸收增强,使得超薄层仍然可以获得较高EQE。

3.作者通过厚度与面积优化,平衡了载流子迁移与RC延迟时间,最终得到创纪录的4 ns 响应时间。

04【数据概览】

图一,探测器响应时间的数值模拟。计算表明,漂移时间将限制厚度较大的器件的响应,而RC延迟效应将决定较薄器件的响应时间,通过降低器件面积,可以实现纳秒级的响应时间。

图二,超薄器件制备流程优化。作者通过浓度梯度的交换法,提高了PN结的质量,得到了整流比1600的器件。

图三,器件结构示意图和性能。器件的胶体量子点层优化为100 nm,器件的EQE达到了42%,利用结构形成法布里-珀罗腔,在超薄结构的基础上将量子点层的吸收增强了2.5倍,器件的内量子效率可以高达98%。

图四,不同大小,不同厚度器件的响应时间。通过降低器件面积,优化器件的厚度可以使得器件具有更快的响应,最终实现了4 ns响应时间的世界纪录,也是首次将胶体量子点短波近红外探测速度逼近到了纳秒级别。

图五,进一步提快器件的响应分析。通过提高量子点层的迁移率,结构还可以继续优化,完全可以实现亚纳秒的响应时间,这为接下来胶体量子点超快探测器的研究阐明了研究方向。

05【成果启示】

这项研究实现了一项重大突破,首次设计了超薄吸收层的胶体量子点光电探测器,成功在短波红外波段实现了纳秒级的响应时间。通过采用浓度梯度的配体交换方法,制备了具有高质量PN结的薄膜结构器件。这些光电探测器在1330 nm处获得了42%的外部量子效率,这得益于在QDPD内形成的法布里-珀罗腔和高效的光生电荷提取。此外,通过进一步提高载流子迁移率,这些器件可以实现亚纳秒级的响应时间。这项研究的成功突破将对SWIR超快光电探测技术的未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06【作者简介】

Yu-Hao Deng (邓玉豪)博士,比利时根特大学BOF博士后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胶体量子点材料与光电器件以及钙钛矿材料表征与光电器件。邓博士之前已在Nature,Advanced Materials,Matter, Nano Letters,Physical Review Letters,Advanced Science等国际期刊上发表文章数篇。

课题组主页:https://www.nano.ugent.be/content/jobs

文献链接:Short-Wave Infrared Colloidal QDs Photodetector with Nanosecond Response Times Enabled by Ultrathin Absorber Layers

https://doi.org/10.1002/adma.202402002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