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理工大学郝玉英和郝阳团队:二维半导体MoSe2纳米片提高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


背景介绍

近年来,基于过程可控且可重复,易于形成垂直柱状颗粒,可以制备更厚的钙钛矿(PVK)吸收体,更适合规模化生产的两步法制备的n-i-p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实现了25%以上的认证效率。然而,通常溶解在二甲基甲酰胺(DMF)溶液中的碘化铅(Pbl2)倾向于在基底上形成层状致密膜,这不利于PbI2与FAI/MAI的反应,从而导致PbI2残留。残留的PbI2容易产生Pb0缺陷,Pb0缺陷作为非辐射复合中心,阻碍电荷提取,最终导致PSCs的开路电压(Voc)和填充因子(FF)亏缺 。此外,在两步工艺的第一步中,最终PVK薄膜的形态强烈依赖于最初形成的PbI2薄膜的形态和结晶。在致密PbI2薄膜上制备的PVK薄膜往往结晶质量差,晶粒尺寸小,缺陷较多。此外,由于钙钛矿与电子传输层(ETL)衬底之间的热膨胀(CTE)系数不匹配,导致PVK薄膜与衬底在退火过程中体积收缩差异而产生的残余拉伸应力,从而降低离子迁移的活化能,阻碍电荷的传输和提取,降低器件的性能和稳定性。因此,促进PbI2完全转化,对PVK薄膜形貌和结晶性进行改善,释放残余拉伸应力,同时对钙钛矿能级进行调控。对于两步法制备PSCs的发展至关重要。

成果简介

近日,太原理工大学郝阳和郝玉英(共同通讯作者)等人报道了他们通过将纯相的二维半导体MoSe2纳米片作为添加剂引入PbI2前驱体溶液中,达到了提高Pbl2转化率,改善PVK薄膜形貌和结晶性,同时降低残余应力,调控PVK能级的效果。作者发现二维半导体MoSe2纳米片起到了干扰了PbI2的定向生长的作用,导致晶粒随机堆积,形成了多孔PbI2薄膜。低结晶度的多孔PbI2薄膜可为FAI/MAI提供良好的扩散通道,有助于PbI2完全转化,很大程度上消除了PbI2残留,增加了PVK的晶粒尺寸和结晶度。另一方面,位于PVK层底部的MoSe2纳米片可以释放PVK在热退火过程中形成的残余应力,并实现更匹配的界面能级排列。结果表明,添加二维MoSe2纳米片的PSCs的平均光电转换效率(PCE)由标准器件的19.40%提高到21.76%,最优PCE达到22.80%。同时,MoSe2纳米片掺杂的PSCs稳定性也得到了提升。研究成果以题为Pure 2H Phase MoSe2Nanosheets Promote Formation of Porous PbI2Film and Modulate Residual Stress for Highly Efficient and Stable Perovskite Solar Cells发布在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上。

图文解读

图1 二维半导体MoSe2纳米片形貌与性能的表征

图2 二维半导体MoSe2纳米片掺杂制备碘化铅薄膜流程图及对碘化铅薄膜的影响

图3 二维半导体MoSe2纳米片掺杂对钙钛矿薄膜形貌的影响及残余拉伸应力的释放

图4 二维半导体MoSe2纳米片掺杂对钙钛矿能级的影响

图5 二维半导体MoSe2纳米片掺杂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6二维半导体MoSe2纳米片掺杂前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各种电学和稳定性表征

小结

作者利用SEM,AFM, XRD等表征手段揭示了MoSe2纳米片如何影响PbI2薄膜的形貌。得益于多孔PbI2薄膜的形成,PVK薄膜的形貌与结晶性也发生了变化。作者发现MoSe2纳米片掺杂的PVK薄膜具有更好的结晶性以及更大的晶粒尺寸,这些特性有效抑制了非辐射复合,提高了开路电压;此外,利用EDS,GIXRD及UPS等测试证明分布在PVK薄膜底部的MoSe2纳米片可以在ETL和PVK薄膜之间起到“润滑剂”的作用,显著降低界面拉伸应变。同时,MoSe2纳米片掺杂改善了界面能级匹配,PVK/传输层界面处更好的能级匹配有利于电荷提取,减少电荷复合损失,因此可以获得更高的Voc和Jsc。作者最后进行了一系列电学表征,结果表明MoSe2纳米片的掺杂对器件的载流子复合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能够有效地降低器件的陷阱态密度。另外,器件在未封装情况下暴露在N2环境中测试的稳定性曲线表明了MoSe2纳米片掺杂也可以提高器件的稳定性。综上所述,本工作为合理设计PbI2和PVK薄膜的微观结构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技术,为两步法实现高效稳定的PSCs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文献链接

Pure 2H Phase MoSe2Nanosheets Promote Formation of Porous PbI2Film and Modulate Residual Stress for Highly Efficient and Stable Perovskite Solar Cells,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2023DOI: 10.1039/D3TC01076G.

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3/tc/d3tc01076g/unauth

本文由作者供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