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ll:Cu-C(O)界面实现工业电流密度下CO2还原为C2+产物的卓越选择性和稳定性
张熙熙
一、【导读】
电化学CO2还原反应(CO2RR)在减少CO2排放和实现碳中和方向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同时提供了包括CO,HCOOH和乙烯等许多重要的化学品。对于CO2RR的工业级应用,需要CO2RR可以在高电流密度(>500mA cm-2)下运行。在CO2RR过程中,尽管带有气体扩散电极(GDEs)的流动电池和膜电极组件(MEAs)可以通过克服质量传输限制实现高电流密度(每平方厘米几百毫安),但是器件/催化剂的使用寿命仍然极大地限制了商业化高价值高选择性的C2+产品的生成。Cu基催化剂对C2+产物的选择性极佳,并且催化剂的表面或界面结构对CO2RR的产物选择性影响较大。因此,为了提高Cu基催化剂对C2+产物(乙烯和乙醇)的选择性,人们对Cu基催化剂的表面和界面工程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包括形貌和尺寸控制、配体修饰、聚合物涂层、空位调控以及掺杂改性等多种方法。虽然在探究Cu基CO2RR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因素方面取得了很好的进展,但催化剂和/或气体扩散电极(GDE)的不稳定性问题,使得CO2RR器件在高电流密度下工作时仍然不够理想。大多数先前报道的Cu基催化剂在高极化和高电流密度下的CO2RR过程中发生严重的结构演变,降低了对C2+产物的选择性,同时降低了器件效率和寿命。特别是,碱性电解质、催化剂演变和高析出率的气态产物等因素也会改变GDE在CO2RR过程中的表面疏水性,导致GDE上的固-气-液界面(三相界面)被破坏,从而降低催化体系的性能。因此,在GDE上构建稳定高效的固-气-液界面对CO2RR的运行稳定性至关重要。将催化剂的表界面调控与固-气-液界面工程相结合是实现CO2RR稳定高效GDE的重要途径。
二、【成果掠影】
华南理工大学陈光需、赵云,南京大学赵伟伟,香港城市大学王雪团队合作证明了可以通过调节Cu催化剂的表面和界面结构以及GDE上的固气液界面,可以成功实现高效稳定的CO2RR到C2+产物。研究者首先合成了CuO纳米片/氧化石墨烯点(CuO-C(O))杂化物,然后原位电化学还原得到暴露出丰富Cu(100)面、Cu(110)面、Cu[n(100) ×(110)]阶跃位点和Cu+/Cu0界面的金属Cu纳米片催化剂,这些促进了CO2RR过程中的C-C耦合(在500 mA cm-2下,FE为C2+产物77.4%,乙烯FE为60%)。此外,由于催化剂中含有疏水Cu-C(O)界面,使得GDE的疏水性和稳定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通过原位红外光谱和DFT计算表明,Cu-O-C界面稳定的Cu+物种增强了Cu催化剂对*CO的吸附和表面覆盖率,促进了C-C偶联反应生成C2+产物。
相关研究工作以“Cu-C(O) Interfaces Deliver Remarkable Selectivity and Stability for CO2Reduction to C2+Products at Industrial Current Density of 500 mA cm-2”为题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Small上。
三、【核心创新点】
1、通过调节Cu催化剂的表界面结构以及CO2还原流动电解池中气体扩散电极(GDE)上的固-气-液界面,使得CO2有效地转化为C2+产物。文章通过原位电化学还原CuO纳米片/氧化石墨烯点(CuO-C(O)),成功制备了含有丰富Cu-O-C界面的CuO-C(O)催化剂。在500 mA cm-2的电流密度下进行CO2RR,CuO-C(O)对C2+产物的法拉第效率(FE)高达77.4% (FE乙烯≈60%)。
2、CuO-C(O)催化剂表面含有丰富的Cu+和Cu0/Cu+界面,在电催化还原过程中提高了在Cu催化剂上的吸附和表面覆盖,从而促进C-C偶联反应。
四、【数据概览】
图1 CuO-C(O)催化剂的结构表征。©2023 Wiley-VCH GmbH
图2 CuO-C(O)催化剂的CO2RR性能研究。©2023 Wiley-VCH GmbH
图3不同C(O)负载下CuO-C(O)催化剂的CO2RR性能。©2023 Wiley-VCH GmbH
图4 CO2RR后CuO-C(O)修饰的GDE的结构表征。©2023 Wiley-VCH GmbH
图5 CO2RR机制研究。©2023 Wiley-VCH GmbH
五、【成果启示】
作者报告了一种增强电催化CO2RR到C2+产物的Cu-O-C的有益界面效应。通过静电沉积氧化石墨烯点到CuO NSs表面,然后电还原得到含有Cu-O-C界面的CuO-C(O)催化剂。在电催化CO2还原过程中,Cu-O-C界面的存在使得CuO纳米片拓扑转换为具有丰富的Cu(100)、Cu(110)晶面、Cu[n(100) ×(110)]阶跃位点和Cu+/Cu0的界面金属Cu纳米片。该催化剂在-0.82 V下,C2H4产物的FE达到60%,乙烯局部电流密度最高在-0.93 V时电流密度为316.8 mA cm-2。此外,疏水的Cu-C(O)界面也大大提高了GDE的疏水性和稳定性。通过原位红外和DFT计算结果发现,催化剂中丰富的Cu0/Cu+界面增强了*CO的吸附和表面覆盖率,同时促进了两个被吸附的*CO分子的二聚化反应,从而产生高选择性的乙烯。
原文详情: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smll.202301289
文章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