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南大 Adv. Sci.:CoNiO2/Co4N异质结构纳米线辅助多硫化物反应动力学改进Li-S电池


【背景介绍】

锂-硫(Li-S)电池比传统锂离子电池(LIBs)有更高的理论容量(1672 mAh g-1)和能量密度(2567 Wh kg-1),因而备受关注。然而,中间体多硫化物(Li2Sn,n=4-8)可溶解在电解液中并沉积在对电极上,从而产生穿梭效应,由此将消耗电活性物质,降低库仑效率和容量。此外,S的电子导电性差和反应动力学慢严重阻碍了Li-S电池的快速启动和响应。将活性S硫分散到多孔碳基体中形成复合正极是其主要策略之一。在碳基材料中,石墨烯优异的导电性和较大的比表面积分别用作电子网络降低S界面电阻和物理屏障抑制多硫化物的扩散,但是石墨烯-硫(G-S)复合结构仍然存在一些固有的问题。官能团(如羟基、羧基)修饰的石墨烯可以增强多硫化物的吸附,但会降低材料的导电性,增加制备的复杂性。

极性过渡金属化合物(TMCs,如氧化物、氮化物)与石墨烯的结合已被证明是抑制穿梭效应和提高Li2Sn转化率的有效策略。近些年来,将不同功能的TMCs材料设计成统一的异质结结构已成为缓解上述问题的研究热点。尽管这些异质结通过协同作用实现了良好的正极性能,但其较大的结构和尺寸(通常大于100 nm)限制了整体能量密度的提高,因此异质结形貌的设计非常重要。此外,理想的G-S正极添加剂除了具有导电性、吸附性和催化性外,还要材料用量最小化。在TMCs纳米线上构建具有不同特性的Li2Sn异质结作为石墨烯基S正极介质将是一个很有前景的挑战。

【成果简介】

近日,澳门大学洪果教授和南京大学姚亚刚教授(共同通讯作者)等人报道了一种均匀的CoNiO2/Co4N纳米线,并将其用作石墨烯基硫(S)正极的添加剂。通过优化氮化程度,可以获得连续的异质结界面,同时有效地调整能带结构。通过结合CoNiO2的强吸附和催化性能以及Co4N的导电性,原位形成的CoNiO2/Co4N异质结构显示出协同增强效应。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和实验设计表明,它不仅可以通过多硫化物的化学吸附和催化转化显著抑制穿梭效应,而且可以提高离子和电子的传输速率。因此,由这些CoNiO2/Co4N纳米线支撑的石墨烯复合S正极表现出改善的S物种反应动力学。由此制备的电池在4 C下提供了688 mAh g-1的高倍率容量,在600次循环中每次循环仅有0.07%的超低衰变率。总之,该异质结构纳米线和石墨烯复合结构的设计为多硫化物的快速捕获-扩散转化过程提供了先进的策略。研究成果以题为“CoNiO2/Co4N Heterostructure Nanowires Assisted Polysulfide Reaction Kinetics for Improved Lithium-Sulfur Batteries”发布在国际著名期刊Adv. Sci.上。

【图文解读】

图一、Li-S电池的示意图

(a)比较具有“穿梭效应”的传统Li-S电池与基于CoNiO2/Co4N改进的Li-S电池;

(b)异质结构和多硫化物的界面机制示意图。

图二、CoNiO2/Co4N异质结构纳米线的相表征

(a)XRD图谱;

(b-c)TEM图像和粒径分布;

(d)HRTEM结果和相应的晶格间距。;

(e)SAED模式和旋转积分。

图三、CoNiO2/Co4N、CoNiO2和Co4N优化几何形状的DOS

图四、制备样品对可溶性多硫化物的锚定行为
(a)随着时间的推移目测Li2S6吸附测试;

(b-d)Li2S6在不同基材上的优化几何结构:CoNiO2(200)表面、Co4N(111)表面和相应的CoNiO2/Co4N异质结界面;

(e)计算吸附能的对比图。

图五、测试CoNiO2/Co4N异质结构的催化性能

(a)CoNiO2/Co4N-G-S、CoNiO2-G-S和Co4N-G-S正极在1.7-2.6 V电位窗口中的CV曲线;

(b)来自三个CV曲线的氧化峰和还原峰在≈2.4 V时对应Tafel图和拟合斜率值;

(c)不同正极充放电曲线的局部放大;

(d)对称电池示意图;

(e)Li2S6对称电池的CV对比度曲线;

(f)不同对称单元的Nyquist图。

图六、锂离子扩散对Li-S体系动力学的影响

(a-d)锂离子迁移路径和相应屏障的说明:石墨烯和CoNiO2/Co4N异质结构;

(e-g)在不同扫描速率下获得的三个电极的CV;

(h-j)来自CV曲线的峰值电流的线性拟合。

图七、CoNiO2/Co4N-G-S和其他对照正极的电化学性能
(a)CoNiO2/Co4N-G-S在不同电流密度下的充放电曲线;

(b)比较不同电极的电位极化;

(c)穿梭电流测试;

(d)不同正极在0.5 C下的循环特性;

(e)倍率转换和随后的恒流循环;

(f)CoNiO2/Co4N-G-S电极在高倍率下的循环稳定性;

(g)第20次循环时的EIS曲线;

(h-i)CoNiO2/Co4N-G-S在0.5 C下不同S负载量的循环性能。

图八、G-S和CoNiO2/Co4N-G-S的SEM和EDS测试
(a-b)循环Li-S负极的SEM:G-S和CoNiO2/Co4N-G-S;

(c-d)G-S和CoNiO2/Co4N-G-S的相应EDS结果。

【小结】

综上所述,为了缓解Li-S电池石墨烯主体的多硫化物不相容性和动力学延迟,作者成功制备了CoNiO2/Co4N异质结构纳米线介质。在本文中,纳米线结构将有效避免石墨烯的堆积和团聚。通过引入Co4N精确地调节了CoNiO2的能带结构,有效地提高了导电性。得益于界面效应,所制备的异质结构还保留了CoNiO2较高的多硫化物吸附和电催化活性,从而大大降低了穿梭效应。同时,CoNiO2/Co4N-G-S正极表现出较强的锂离子扩散行为。因此,由于多硫化物扩散的缓解和电化学反应动力学的改善,使得电池的整体性能得到了提高。通过实验结果表明,基于CoNiO2/Co4N的LIBs在0.2 C时实现了1198 mAh g-1的高可逆容量、高倍率性能(在4 C时为688 mAh g-1)和600次循环的优异循环稳定性,平均每次循环的容量衰减仅为0.07%。该异质结构纳米线支撑石墨烯的耦合机制将为未来Li-S电池的实际应用提供新的见解和可能性。

文献链接:CoNiO2/Co4N Heterostructure Nanowires Assisted Polysulfide Reaction Kinetics for Improved Lithium-Sulfur Batteries.Adv. Sci.,2021, DOI: 10.1002/advs.202104375.

本文由CQR编译。

欢迎大家到材料人宣传滚球体育 成果并对文献进行深入解读,投稿邮箱:tougao@cailiaoren.com.

投稿以及内容合作可加编辑微信:cailiaokefu.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