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钟读百篇文献的绝技,不试试吗?


一、导读

本月16日,中消协官网刊登了一则消费警示:所谓“量子产品”是“伪滚球体育 ”,神奇功效为虚假宣传。一个物理学的术语竟然以这种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着实令人惊讶。没错,一个专注于物理学的学者可能都未必搞得明白的领域悄然间已经走上了货架,走到了寻常人的生活里,你说可怕不可怕?

那么,量子是否已经实现了商业化?量子与日常生活是否已经实现了无缝衔接?

二、神奇的量子产品

量子鞋垫、量子护肤、量子美容,你能想到的都有它的影子。那么,这些标称量子的产品都有什么神奇绝技?

  • 量子美容:量子是一种有非连续运动能量波微粒子,具有两大特性,即“微粒子特性”和“高频能量波特性”。第一粒子特性。量子的大小比原子核的核外电子还小,是比纳米更小的微粒,因此它能够进入人体细胞。第二高频能量波特性。量子能产生每秒高达上亿次的振动,形成高频能量波。可以与人体细胞的磁场能量波形成共振和传导,像超声波洁牙一样,振荡剥离细胞上的毒垢。简单来说,就是量子产品可以加速人体及皮肤代谢和排毒,促进细胞微循环。
  • 量子石墨烯鞋垫:疏通经络、加速血液循环、抗辐射、防静电。

从上述产品介绍中,我们可以捕捉到一些关键信息:量子是一种粒子、能高频振动产生能量波。因此,可以实现与人体细胞的所谓能量波的共振。

乍一看,似乎蛮有科学性,确实,“波粒二象性”的特性似乎阐述了出来,因此,具有很大的“科学欺骗性”。

但真正的量子究竟是什么?

三、量子危机

量子,英文名quantum,复数为quanta,是参与相互作用的物理实体(物理性质)的最小量。因此,物理性质的大小只能呈现出一个量子的整数倍组成的离散值。例如,光子是光的单个量子。而quantum一词源于拉丁疑问形容词quantus,用英语来讲,就是“how much”(多少)的意思。

1901年,普朗克采用“quanta”一词来表述“quanta of matter and electricity”(Annalen der Physik. 309 (3): 564–566.)。我们最为熟悉的黑体辐射的能量不是连续的,就是关于量子化最经典的描述。

1924年,德布罗意关于微观粒子相位波的理论提出,这也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物质波”。不过,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德布罗意的博士论文中并未将该假说拓展到一切物质,比如,我们的宏观物体。而“物质波”这一提法,其实是薛定谔为了解释波函数的意义时提出的。

因此,所谓“量子XX”来借助量子理论进行宣传的所谓“商业化产品”,其中将“量子”称为粒子是一种对基本概念的误读,不过,为什么很容易被人误以为真呢?

这可能与我们广为熟悉的“光子”有关,光量子简称光子,是基本粒子的一种。而中学课本关于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的解读以及广为熟知的光电效应都很容易叫大众误以为“量子”就是“粒子”本身。但,事实上,量子是表达微观粒子存在状态的一种描述,但不能将状态本身认为就是实体自己

提到微观系统,波粒二象性是一个不能不提的现象,但,此处的“波”并非我们日常所说的水波等经典系统的波,而是概率波、波函数的函数波。但为何上述广告中提到“高频能量波”的时候,我们很可能也会误读呢?因为,中学课本讲述这一概念的时候,并未完全指出其背景知识,如果不继续进行相关领域的学习的话,很容易将此波误读为彼波。

不过,上述“量子XX”的危害性可能还没有那么大,顶多是买了东西发现“物不符实”,后悔不已。

更为深度的量子危机是广为流传的“量子波动速读”(Quantum Speed Reading),即通过心理学所谓的高感知力(Highly Sensitive People)实现人脑和书本知识之间的“量子波动”,激活大脑,最终实现,5分钟内读完十几万字的书。基本原理就是“波粒二象性”,即文字其实也是一种波,可以和人脑电波形成相互作用。这一拨解读,不细看,还真有点前沿科学的味道,所以,为什么很多家长会送孩子去学习这种高超学习技能,八成是觉得听起来“蛮科学”的。

按照上述理论,研究生要是学会了,估计一小时就能把一百年里某个领域的文献全部记住。哦,对了,该理论还有一个说法,就是速读时,会同步翻译成母语。果然强大!

量子波动速读的创始人,其实是一名来自日本的“大神”,名叫Hiyami Yumiko,人家还有官方网站:

https://www.midbrain-activation.com/YUMIKOMETHOD.html

你就说,可怕不可怕?量子理论已经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前不久,微软资助的有关“马约拉纳零模”的突破性成果刚刚撤稿,撤稿的成果却是在研究真正的量子材料,如果该证据被实验证实的话,量子计算机就有望实现!

一边是耗资巨大的科学研究,耗费数年的研究得到的却是“证伪”的结果;一边是采用“点钞”般魔幻的举动就能速读万字、涂上量子化妆品就瞬间“革面”。如果普朗克、爱因斯坦、德布罗意等人在世的话,不知会作何感想,他们可能也想不到,当年全世界没几个人读得懂的理论,现在已经变成人人皆知的所谓“常识”了。

“量子”二字的场景在于微观系统,在于那些处于极低温、高压等极端条件的宏观系统(如超导、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例如,目前热门的“量子通信”研究,这是真量子。

四、科学素养

量子危机背后体现的是科学素养与科普的重要性。这不,刚刚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就指出“5年内,将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由现在的10.56%提升到15%,到2035年提升到25%”。那么,按照全国14亿人口来计算的话,5年内增加的人数约为6300万,这一数字相当庞大,任务非常艰巨。

当然,有人会说,这是不是意味着更多的人需要读到更高的学历?更多的人需要做研究?

当然不是,科学素养的核心应当是采用科学思维来认识世界、思考问题。那么,什么是科学思维呢?答案可能并不唯一,比如,逻辑、推理、归纳与总结。但,归结到一点就是坚持辩证唯物的思维来认识世界,提到“辩证唯物”,大家都不陌生,但能否真正应用到日常却不简单。

比如,曾经一度流传的食物相克、人体酸碱体质等理论,都属于乍一听很“科学”,细推敲“就露馅”的包着科学外衣的“伪科学”。注意,这里不用“谣言”二字,因为谣言往往是无中生有,而“伪科学”是采用误读确实存在的理论解释一个不能应用该理论的事件,最后造成此事件具备科学依据的“假象”。

科学素养就是学会“推敲”,掌握“慧眼”,最终识破“外衣”的利器。

可能有人又会说,学历高就一定具备科学素养了。

答案是,不一定。

笔者再举个例子,本文前述的关于德布罗意的物质波理论,广为流传的版本是“德布罗意是个纨绔子弟,当年从历史学误入物理学,最后差点没完成学业,最后靠一页纸的学位论文完成学位,然后竟然获了诺奖。”可能相当一部分人都以为这是真相,但事实是,德布罗意的博士论文好几十页,当年“误入”物理学并非玩笑,而是兴趣使然,并且其博士论文并未直接指出“物质波”这个当今广为使用的概念,只是提出一个假设。而他提出的相位波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在前期研究X射线时发现的异常现象产生的好奇心驱使他不断前行的。

当然,科学素养的提升,可能从基础教育开始更为有效。中小学教材中关于各种科学知识的基本知识介绍之外,有必要进行简短的科学史的讲述。众多对科学发展的误解、科学知识的误读,可能都或多或少与对科学发展的不了解有关。纵观历史,无论是工业革命,还是信息时代,每一项科学突破的诞生到最终走入日常,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不是今天发表了一篇所谓重要论文,明天就走到日常生活,科学的发展注定是经历着反复与艰辛,螺旋式上升的曲折。

量子危机不会也不可能是最后一个危机,说不定明天你就会看到“采用前沿滚球体育 ,高精度制造的魔角石墨烯面膜诞生,它能深入毛孔,基于量子魔角特性,实现定向深度清洁却能保湿抗皱”。。。。。。

你说,可怕不可怕?YYDS啊!

本文由Free-Writon供稿。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材料人网立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kefu@cailiaoren.com。

欢迎大家到材料人宣传滚球体育 成果并对文献进行深入解读,投稿邮箱: tougao@cailiaoren.com.

投稿以及内容合作可加编辑微信:cailiaorenVIP。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