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顶刊学测试|Clare P. Grey锂离子电池JACS:基于多种NMR技术分析固态电解质界面组成


引言

在电极表面形成固态电解质界面(SEI)对于锂离子电池循环寿命来说至关重要。如果没有SEI,会使得锂源被不断消耗从而导致容量衰减。特别是对于硅负极来说,电极的脱嵌锂现象伴随着巨大的体积膨胀,使新鲜硅表面不断暴露,导致SEI生长失控和循环性能下降。为了实现硅上SEI的稳定化,以氟代乙烯碳酸酯(FEC)为代表的有机物常常被作为牺牲性的电解质添加剂,以期提升硅的容量保留率。然而,由于表征无序界面结构的难度很大,这些添加剂改性SEI的机制目前仍然不是十分清楚。

为了阐释FEC在锂离子电池中作为添加剂的作用,剑桥大学的Clare P. Grey(通讯作者)等人将溶液和固态核磁共振(NMR)技术结合起来,表征分析了硅纳米线SEI中可溶/不可溶FEC分解产物的形成过程。为了提高NMR的检测灵敏度,研究人员还合成了标记处理的13C3-FEC,同时利用动态核极化(DNP)增强来实现固态NMR,以便更加全面地了解有机SEI。结果显示,可溶/不可溶SEI产物中均有数种中间物形成,表明FEC的加入可能是SEI稳定性增强的主要原因。该成果以“Identifying the Structural Basis for the Increased Stability of the 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 Formed on Silicon with the Additive Fluoroethylene Carbonate”为题,发表于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溶液NMR检测可溶降解产物

表1数种电解质组分

如表1所示,该工作选择了多种电解质进行研究。为了分析可溶产物,新鲜电解质、循环一圈和循环30圈之后的电解质将利用溶液核磁氢谱分别进行检测比较。如图1所示,与LP30电解质相比,含FEC的样品在3-5ppm化学位移范围内没有出现核磁共振信号,表明含FEC的样品出现了不同的分解产物。而在LP30中,化学位移4.3ppm处的强信号被归属于锂乙烯碳酸氢钠(LEDC)。LEDC是碳酸乙烯酯(EC)的分解产物;然而经过30次循环后,LEDC则会消失,说明LEDC是一种在循环过程中会进一步分解的亚稳态化学种。如图1b和1c进一步对比发现,含FEC的LP30样品分别在9.5-9.7ppm、7.77ppm以及5.0-6.2ppm处出现了三重峰、单峰和多重峰簇,而不含FEC的LP30样品只在8.42ppm处出现单峰,表明FEC的加入能够形成不同的化合物。不仅如此,通过比较3-5ppm的峰强可以得知,LP30电解质中产生了非常可观的可溶性低聚物,而含FEC样品的峰强则弱得多,表明FEC的存在导致可溶性SEI形成较少。

图1不同电解质的溶液核磁氢谱表征

在图1中含FEC的LP30还发现了被归属于由数种线性聚环氧乙烷(PEO)组成的低聚物(图1a中的a-d信号峰)。为了进一步分析这些低聚物的归属,作者进行了二维相关NMR谱学实验。图2的异核单量子相关谱(HSQC)显示,LP30 +13C3-FEC样品在6.07、5.88、5.78、5.20ppm(z1、z2、z3、z4)处展现出了多重峰特征。其中氢核共振z1、z2与99.1、100.6ppm处的碳核共振分别相关联,这些共振均可以被认为是具有两个氧基团的质子化碳。而根据13C-13C相关谱(COSY),100.3和98.8ppm处的枝状碳直接与70.2ppm处的环氧乙烷碳相连。综合HSQC和COSY可知,低聚物中的结构模块为ROCH2CH(OR)2,表明含FEC电解质中在持续循环过程中形成了枝状低聚物。同理,对z3和z4进行归属分析可知,循环过程中还出现了ROCOOCH(CH2OR’)2以及vinoxyl化合物。

图22D溶液NMR图谱

除了表征可溶性分解产物以外,文章还利用固态NMR和DNP NMR谱学方法表征了SEI中的不可溶物质。作者将经过循环的硅纳米线进行真空干燥处理,再利用1H−13C交叉极化(CP)NMR方法对固态NMR得到的谱学数据进行比较。如图3所示,除了溶剂峰以外,利用固态NMR和DNP NMR得到的谱图并没有差异,表明具有双游离基团的溶液不会改变SEI的化学结构。如图3a,含25%(体积分数)EC的样品(LP30 +13C3-EC)在68ppm处有一个宽峰,同时61ppm处有一个肩峰。而在DNP NMR中61ppm处的峰变得更为尖锐,表明有机SEI物质的动力学在低温下减慢了。此外,脂肪族碳峰强在固态和DNP NMR都显得非常弱,推测形成的SEI主要由只含有少量脂肪族单元的PEO组成。而对于LP30 +13C3-FEC(图3b)样品来说,68ppm的峰形更加尖锐,而61ppm处的单峰可能与68ppm处发生了重叠,说明样品中还有EC残留。而DNP NMR的68ppm处峰形变宽,也表明样品异质性更高,从而导致了更加宽泛的化学位移分布。

图3硅纳米线的1H−13C CP NMR谱

结语

这项工作利用NMR技术表征了硅纳米线上SEI中的有机物质,以了解FEC作为电解质添加剂在提升锂离子电池性能方面的作用。研究表明,标准EC/DMC电解质会在长期循环过程中分解并形成一系列可溶性低聚物;而FEC的加入能够形成稳定的SEI并且抑制EC/DMC的分解,从而提升初始循环过程的库仑效率。此外,FEC的降解产物可以增加交联模块的数量。而研究也认为这一交联聚合物的形成是稳定SEI的关键。这一观点不仅能够推动电解质添加剂的研究,还为设计有利于改善锂离子电池性能的SEI化学提供了思路。

参考文献:Identifying the Structural Basis for the Increased Stability of the 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 Formed on Silicon with the Additive Fluoroethylene Carbonate

文献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7b06834

本文由nanoCJ供稿。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材料人网立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kefu@cailiaoren.com。

欢迎大家到材料人宣传滚球体育 成果并对文献进行深入解读,投稿邮箱: tougao@cailiaoren.com.

投稿以及内容合作可加编辑微信:cailiaorenVIP。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