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 我劝朋友的孩子学材料 搞科研


题外话:一朋友的孩子今年考研,刚好也是学材料。朋友倒也知道是个天坑专业,但还是想找人咨询咨询,于是找到了笔者。于是在国庆的一个下午,跟朋友聊了聊。回来后材料人编辑就来约稿,于是成文。

关于读研,其实没有必要纠结读研可以学到什么,有什么收获,而是现实条件下你不得不读研。大家可以看看学校里的老师的履历。年纪大的老师可能只是本科学历,中年的老师就基本博士了,再年轻的老师可能不但是博士,还有好几年的海外留学经历。多年前,发一两篇SCI就可以拿到教职,现在已经涨到了得发nature、science的子刊。其原因不外乎是僧多肉少,人才评价标准水涨船高。

本硕也是如此。就拿北京户口来说,每年对口的去处名额撑死一百来个不到两百,而光帝都的985、211、中科院系统毕业的材料类硕士就上千,要是再把机械啊等理工科划拉进来,人就更多了。

学校天天这个排名那个排名,什么21世纪是新材料的时代,只要去大型欧洲杯微信投注 会转一圈,这些认知绝对会崩塌。当年笔者就是这样过来的。学校材料很牛,是什么985平台?抱歉,只收双985!欧洲杯微信投注 会怎么判断单位招材料专业的呢?一眼望去,哪个单位排队长,十有八九就是了。

说白了,市面上好的欧洲杯微信投注 职位少,而有材料类硕士文凭的同学又很多。这个矛盾短期来看是解决不了。扩大招生规模容易,培养一个硕博生花费也不大,但市面上提供一个可以跟互联网高薪职位类似的职位那可太难了。

所以说,要是抱着我读到了硕士博士,就可以拿到好职位,那只能在应聘的时候给自己添堵,而要看到这个仅仅是前提。这不是高考,考了多少分,全省第多少名,就可以去什么样的高校读书。

关于待遇,网上为科研人员的待遇低鸣不平的很多,可以去看看。但是笔者个人感受是普通科研人员待遇谈不上差,做得好的待遇就很高,也就是下限不低上限很高。

为什么下限不低呢?比待遇的时候,容易陷入一个错误,那就是光在那里比到手的钱。但这个非常片面。合理得方式是把你享受到待遇全部换成钱数。因为如果这个待遇取消了,你还是得花钱买。

先不论工资,住房公积金一般是交得足的,而企业里一般交的是比较少。像笔者的老婆在私企,工资1万多,公积金只有几百块。这不能说不是钱,再说现在用公积金的地方已经有很多了。

再说住房,学校提供的住房一般很便宜。笔者师兄住在学校提供的公寓里,一个月好像只用交几百,而附近一套80平左右的房子,房租每月不低于8000块。房租太贵怎么办?只能五环六环外了。笔者不少朋友在学院路、中关村上班,在昌平买房或租房,天天通勤时间就几个小时。同样是8点半上班,人得早上6点起床,师兄8点爬起来还不会迟到。

有了孩子以后,教育这块也省不少钱,甚至是有钱也办不到。笔者一朋友,还是在事业单位,单位没有办幼儿园,在家里边附近上的,一个月得5000出头了。一个同学从事业单位跳槽到高校做偏行政方面的工作,工资基本没涨,但是人小孩可以进高校附小,将来直升附中,要是进了附属高中,清华北大就容易多了。身边也有原本在单位待遇不错的朋友,为了小孩跳槽去了其他高校,待遇还降了,但是人觉得值。

如果是在非高校的其他科研单位,情况类似。简单来说,假若在高校、研究单位谋得一个正式职位,至少在当地工薪阶层是中等收入了。

还有食堂、医保等等,逢年过节油盐米面什么的……

但是,不管怎么算,普通科研人员的确没有拿到高薪。想买房?孩子教育要大投入?靠到手的待遇还是挺捉襟见肘的。月薪1万,七算八算,即使这也不用花钱那也不用花钱,但一年撑死也就存10万,帝都地界上最多购买2平米。说白了,还是房价和教育实在是太花钱了。

笔者前些天去中部某城市出差,发现那里的人们很讲究吃吃喝喝,都半夜了饭店还是人声鼎沸,要说他们的工资水平也不算高。问问陪同的当地人,都说是房价低,有些钱,也有时间,大家就讲究吃喝了。

要论上限,那就高了。

就拿钱途来说,上限也是可以。现在已经经常能听到某某某的成果转化了,拿到了多少多少风投,有的已经投产。笔者也跟新材料风投的朋友聊,他们现在也喜欢进高校找科研团队转化。或许你今天还看到某某教授在期刊上“灌水”,还在吐槽这个有什么用,转身就能看到他们某个成果已经融资,实现财务自由了。当然,光看外表可能看不出来,说不定在学校里,他们仍然是蹬着老掉牙的自行车去上课。

政策层面上也是朝这个方向发展,整体提高待遇是不太可能了,要想更高的待遇,找市场要。

这一点来看,科研人员还是不错。同是体制内,公务员下班开滴滴赚点外快还成了新闻被批评一顿,中小学老师出去教课也是不允许的。

最后,朋友提了一个问题,孩子比较内向,他觉得是不是就适合做科研。适合不适合这个问题很大!但笔者觉得内向只能说不合适需要外向的工作,适合什么得用优点来匹配。就像欧洲杯线上买球 汽车因为充电慢、续航短,你就说适合短途上下班使用就差点意思了,而应该说它不适合野外跑长途。

再说,科研这个工作竞争其实非常激烈,失败者众多,只是不像市面上企业倒闭、员工被辞这样明显而已。

对于科研这份工作,笔者认为它是可以满足自己探求未知世界的欲望,而且不是那么地求回报。曾经短暂的在企业里呆过,一个项目要是带不了利益,迟早会被砍掉。满足好奇心,不太求回报,还有工资拿,挺好。

今年上半年在材料人网听王中林院士讲他怎么研究摩擦纳米发电机,有一些触动。不管其他人怎么看,听了报告,他对摩擦纳米发电机有一种坚定的信念。或许,这就是做研究,甚至说做事,该有的样子。

不过,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作为一个上大学以后就混迹于北京的小青椒,都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本文由天道酬勤供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