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有多牛,多人入选全球最顶尖科学家,硬核盘点从南大走向世界的国际学术大牛!
南京大学坐落于钟灵毓秀、虎踞龙蟠的金陵古都,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百年名校。其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此后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南京大学等历史时期,于1950年更名为南京大学。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南京大学调整出工学、农学、师范等部分院系后与创办于1888年的金陵大学文、理学院等合并,仍名南京大学。校址从四牌楼迁至鼓楼金大原址。春风化雨、桃李芬芳。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南京大学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在各个历史阶段培养和造就了众多中华英才,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建功立业、成就卓著。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大学在教育教学改革中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形成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在国内外高等教育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当前,南京大学提出了“办中国最好的本科教育”的奋斗目标,坚持“学科建设与本科教学融通,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融通,拓宽基础与强化实践融通,学会学习与学会做人融通” 的人才培养理念,不断深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积极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未来领军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南京大学作为培养顶尖人才的机构,这些年为全世界输送了大量的人才。“科学无国界”,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从南京大学走向世界舞台的材料领域大牛。因篇幅有限,且作者水平有限,因此本文只列举了部分专家学者,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补充其他名家学者。
1、鲍哲南
1987年鲍哲南考取南京大学化学系;1995年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后进入了贝尔实验室任职;2001年获得贝尔实验室杰出研究人员称号;2004年进入斯坦福大学化学系任教;2007年获得斯坦福大学工程教学女教师优秀奖;2010年底作为创办人之一的C3Nano公司在美国硅谷成立;2011年获得影响世界华人大奖;2015年被选为《自然》杂志年度十大人物; 2017年获得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2018年起任斯坦福大学化学工程系系主任(化学工程学院院长),她是第一个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当院长的中国女性。因在人工电子皮肤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被称为“人工电子皮肤之母“。并于2016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部分代表作:
1. Highly stretchable polymer semiconductor films through thenanoconfinement effect.(Science,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5/6320/59.full)
2. Intrinsically stretchable and healable semiconducting polymer for organic transistors. (Nature,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39/n7629/full/nature20102.html)
2、张翔
张翔,1963年12月出生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光电学家,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Ernest S. Kuh Chaired教授、机械工程系主任,香港大学校长。1985年张翔获得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学士学位;1988年获得南京大学物理学院硕士学位;1996年获得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机械工程系博士学位;1996年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任助理教授;1999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拿到副教授以及全职教授;2004年进入1985年张翔获得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学士学位;1988年获得南京大学物理学院硕士学位;1996年获得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机械工程系博士学位;1996年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任助理教授;1999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拿到副教授以及全职教授;2004年进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全职教授; 2008年发明的纳米隐身衣被美国《时代周刊》列入全球十大科学发现之一;2010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012年受聘南京大学校长人才工作顾问 ;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7年12月15日被任命为香港大学第16任校长,任期五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全职教授; 2008年发明的纳米隐身衣被美国《时代周刊》列入全球十大科学发现之一;2010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012年受聘南京大学校长人才工作顾问;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7年12月15日被任命为香港大学第16任校长,任期五年。张教授已在包括Science、 Nature及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世界顶级期刊发表文章200余篇。他的研究课题光学超材料被时代杂志评为“2008年十大科学发现”。Zhang教授曾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事业奖、国际制造工艺协会 Dell K. Allen杰出青年工程师奖、美国海军研究部青年研究者奖以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Rohsenow Lecturer。他于1996年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学位,随后分别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Penn State)、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任教,2004年起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职。
部分代表作:
1. An ultrathin invisibility skin cloak for visible light.(Science,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49/6254/1310/tab-pdf)
2. Valley optomechanics in a monolayer semiconductor.(Scien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6-019-0428-0#article-info)
3、张华
张华, 1992/1995年获南京大学学士/硕士学位,1998年获北京大学博士学位(导师:刘忠范院士)。此后到比利时的Katholieke Universiteit Leuven的Prof. Frans C. De Schryver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1999年2月到美国西北大学Prof. Chad A. Mirkin组从事博士后研究。2001年8月,作为研究科学家在美国NanoInkInc. (USA)工作。2003年9月,到新加坡生物工程与纳米技术研究所工作。2006年8月,加入南洋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助理教授),2011年3月晋升为副教授,2013年9月晋升为教授。2019年,全职加盟香港城市大学化学系,任胡晓明讲座教授。张华教授的研究领域包括超薄二维纳米材料的合成(如金属薄片、石墨烯、金属硫化物、金属有机框架、共价有机骨架等)、复合材料在纳米/生物传感器/清洁能源等方面的应用、新型金属和半导体纳米材料、光刻微纳米尺度表面结构、纳米和生物材料自组装单分子膜等。近年来的研究重点为纳米材料的相工程。目前张华教授受邀参与5册书籍出版,74项专利申请(包括8项获得美国专利和1项新加坡专利)和500多篇论文,Web of Science被引用超过60000次。张华教授于2014年当选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FRSC),2015年当选亚太材料科学院(APAM)院士。入选“全球最有影响力科学思想科学家名录”和“高被引科学家名单”(2014-2017,汤森路透), “17位世界最具影响力科学家”(2014,汤森路透) 和“19位世界最具影响力科学家(2015,汤森路透)”,美国化学学会ACS Nano Lectureship奖(2015), 世界文化理事会(WCC)特别表彰奖(2013), the ONASSIA Foundation Lectureship (Greece, 2013), AsianRising Stars (15th Asian Chemical Congress,2013), SMALL青年创新奖(Wiley-VCH, 2012)和南洋杰出研究奖(2011)等。
部分代表作:
1. Self-gating in semiconductor electrocatalysis.(NatureMaterials,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3-019-0426-0)
2. Phaseengineering of nanomaterials. (Nat. Rev. Chem.,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70-020-0173-4)
4、刘斌
刘斌,新加坡国立大学副校长、教授,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系主任,新加坡工程院院士,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刘教授是南京大学学士与硕士,再考获国大化学博士学位,而后赴圣巴巴拉加州大学接受博士后培训,2005年重返国大担任助理教授,2016年擢升为教授。刘教授堪称有机纳米功能材料领域的翘楚,对高分子化学及有机材料在生物医药研究、环境监测暨能源配备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贡献卓著。路透社与科睿维安 (Clarivate Analytics) 推举全球最具影响力科学家与材料科学领域中顶尖 1% 高引研究学者,刘斌教授均榜上有名。刘教授是一位多产研究学者,出版过350多篇文章,拥有30项专利权,当中16项已授权给美国、英国、亚洲等各大公司。2014年,她联合创办了国大新设子公司 Luminicell,专为医疗与生物应用生产有机发光纳米粒子 (organic luminescent nanoparticles)。刘教授近年来获奖无数,包括2008年度国家科学与滚球体育 青年科学家奖、2011年度欧莱雅女性科研奖 (L'Oréal Women in Science National Fellowship)、2016年度总统滚球体育 奖。最新授予她的荣耀是美国化学学会颁发的2019年度纳米科研领域领导者奖 (ACS Nano Lectureship Award) 。这个奖项是纳米科研领域的至高荣誉,认可全球各地对纳米科学与纳米滚球体育 有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每年得奖人只有三位。刘教授是新加坡工程院、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以及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员,也为十几份化学与材料学权威期刊担任编务顾问。2019年,她以副主编身份协助美国化学学会创办并编撰材料学旗舰刊物《美国化学学会材料学期刊》(ACS Materials Letters)。
部分代表作:
1. Enhancing the performance of pure organic room-temperature phosphorescent luminophores.(Nature Communications,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9-10033-2)
2. Conjugated polymers for visible-light-driven photocatalysis.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https://doi.org/10.1039/C9EE01935A)
5、陈小元
陈小元研究员于1993年和1996年分别获得南京大学化学学士和硕士学位,随后1999年获得美国爱达荷大学博士学位。经过Syracuse大学和Washington大学圣路易分校博士后训练,于2002年进入南加州大学放射学系任助理教授,2004年转入斯坦福大学,2008年升为副教授。2009年陈博士加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生物医学影像及医学工程所(NIBIB)任终身资深研究员,分子影像及纳米医学实验室主任。2012年获NIBIB Mentor Award,2014年获 NIH Director’s Award,2016年获美国化学会Bioconjugate Chemistry Lectureship Award。陈博士同时在厦门大学组建了分子影像暨转化医学研究中心(http://mitm.xmu.edu.cn/)。陈博士已发表650多篇SCI论文(H影响因子>110,引用率超过46000次)。陈博士是ACS Nano等多家杂志的编委,Theranostics杂志的创刊主编(目前影响因子达8.766),中美核医学及分子影像学会(CASNMMI)前任主席,美国核医学及分子影像学会(SNMMI)Radiopharmaceutical Science Council (RPSC)前任主委,以及中美纳米医学与纳米生物技术学会(CASNN)前任主委,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会士。
部分代表作:
1. Artificial local magnetic field inhomogeneity enhancesT2relaxivity.(Nature Communications,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comms15468)
2. Genericsynthesis of small-sized hollow mesoporous organosilica nanoparticles foroxygenindependent X-ray-activated synergistic therapy. (Nature Communications,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19-09158-1)
6、顾臻
顾臻,博士,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生物工程系教授、NIH生物技术/生物医学与工程培训项目主任。本科、硕士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及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2010年于UCLA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同年博士后受聘于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系/Koch癌症综合研究院、哈佛大学医学院,师从Robert Langer教授。2018年前,任教于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北卡州立大学联合生物医学工程系,获评Jackson Family杰出讲席教授(Distinguished Professor)。其指导的“iMedication-智能医药实验室”研究方向包括蛋白质递药系统、生理响应材料、免疫治疗制剂、细胞治疗策略等。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申请专利50余项(授权公司30余项)。顾臻教授曾获“斯隆研究奖”、国际药物控释学会(CRS)“青年学者奖”、美国糖尿病学会(ADA)“青年教授奖”及“Pathway”研究奖、美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BMES)“细胞/分子生物工程创新者奖”等。2017年获美国国务院颁发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创新、研究与教育科学奖(ASPIRE)评选美国区亚军。《麻省理工滚球体育 评论》曾将其评为“TR35全球杰出创新者”。2019年当选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AIMBE)Fellow。其团队首次报道了“智能胰岛素贴片”(Smart Insulin Patch)的原型并推动其临床转化,相关研究图片曾入选《科学》杂志年度十大滚球体育 图片。顾臻教授目前担任《Nano Research》副主编及《Advanced Biosystems》《Advanced Therapeutics》《化学进展》《Medicinein Drug Discovery》等杂志的编委,并任CRS仿生递药专委会主任。
部分代表作:
1. Enzyme-activatable polymer–drug conjugate augments tumour penetration and treatment efficacy.(Nature Nanotechnology, https://doi.org/10.1038/s41565-019-0485-z)
2. In situ sprayed bioresponsive immunotherapeutic gel for post-surgical cancer treatment.(Nature Nanotechnology, https://doi.org/10.1038/s41565-018-0319-4)
7、陈经广
陈经广教授于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并获学士学位,同年通过中-美研究生选拔项目赴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1988年获博士学位,之后获洪堡奖学金在德国进行了一年的博士后工作。陈教授1989年进入Exxon公司工作,1998年加入特拉华大学,期间曾任催化科学与技术中心主任,2008年被任命为Claire D. LeClaire讲席教授。陈教授现任职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为Thayer Lindsley 讲席教授,同时受Brookhaven美国国家实验室的聘任。2013年起,陈教授受聘于清华大学化工系。陈经广教授已发表学术期刊论文300余篇,总引用次数超过10000次。他目前担任美国化学会催化科学分部主席,美国能源局资助的原位催化同步辐射协会主任,并担任多个表面科学与催化领域的国际期刊主编和编委。他曾荣获乔治.欧拉奖(2015),ACS Fellow (2013),Herman Pines Award in Catalysis (2011),Excellence in Catalysis Award from the New York Catalysis Society (2008)等荣誉。陈经广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金属碳化物和双金属催化剂的表面科学研究,并成功应用于石化/生物质催化和电催化。在早期的研究中,陈经广教授率先采用NEXAFS(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分析过渡金属化合物的方法,系统地总结了过渡金属碳化物和氮化物的化学性质。在过去的十年里,陈教授深入研究了铂金系统,钯基表面系统,过渡金属碳化物和氮化物表面系统,并成功建立了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和超真空表面实验预测高效非均相催化剂和电化学电极材料的方法。上述新型催化剂广泛应用于生物质欧洲杯线上买球 转化,选择性加氢,电解水制氢和二氧化碳转化等过程。
部分代表作:
1. Active sites for CO2 hydrogenation to methanol on Cu/ZnO catalysts.(Science,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5/6331/1296)
2. Net reduction of CO2via itsthermocatalytic and electrocatalytic transformation reactions in standard andhybrid processes. (Nature Catalysis,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929-019-0266-y)
8、戚亚冰
戚亚冰,日本冲绳科学技术研究所(OIST)能源材料与表面科学研究团队学术带头人(PI)、博士生导师。2000年于南京大学取得学士学位,2002年于香港滚球体育 大学取得硕士学位,2008年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取得博士学位,2008年至2011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11年起就职于日本冲绳科学技术研究所。戚亚冰教授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已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其中以通讯作者在领域内主要杂志Science,Nat. Energy, Nat. Commun., J. Am. Chem. Soc., Energy Environ. Sci.,Adv. Mater., Adv. Funct. Mater., Adv. Energy Mater., Joule, ACS Energy Lett.,J. Phys. Chem. Lett., Chem. Mater. 等杂志上发表论文60余篇,多篇论文为ESI高被引论文,并有11篇论文被选为杂志封面。在重要国际会议上作特邀报告40余次,并作为会议主席或主要组织者组织了International Symposiumon Organic Electronics,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FunctionalMaterials、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nergy Science andTechnology、美国材料学会年会(MRS Meetings)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分会等多次国际会议,2017年获日本材料学会颁发的青年科学家奖。
部分代表作:
1. Thermodynamically stabilized β-CsPbI3–based perovskite solar cells with efficiencies >18%.(Science,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5/6453/591)
2. Reduction of lead leakage from damaged lead halide perovskite solar modules using self-healing polymer-based encapsulation.(Nature Energy,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0-019-0406-2)
9、蔡伟波
蔡伟波, 现任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 - Madison)放射学系、医学物理学系、生物医学工程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及药学系的Vilas杰出成就教授(有终身教职)。199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强化部(化学专业),2004年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获化学博士学位。2005年至2008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分子影像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蔡教授主要从事分子影像及生物纳米滚球体育 的研究(网站:http://mi.wisc.edu)。已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Nanotechnology, PNAS,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Advanced Materials, Cancer Research, Diabet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Nature Protocols, Advanced Drug Delivery Reviews, Nano Letters, ACS Nano,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Stroke, Nano Today 等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3本学术专著,参与美国NIH/DOD/NSF/CPRIT/Komen的科研基金评审及诸多其他国家的科研基金评审,也是AJNMMI(美国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的共同主编。蔡伟波教授已获得了诸多学术奖励,获得了美国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学会(SNMMI)青年学术委员会最佳基础科学研究奖(2007年),欧洲核医学学会(EANM)斯普林格奖(2011年和2013年),美国癌症学会研究学者奖(2013-2017年),欧洲核医学学会年会全会报告嘉宾(Plenary Lecturer,2016年),威斯康星大学Vilas杰出成就教授奖(2017年),Nano-Micro Letters Researcher Award(2018年),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AIMBE)会士(2018年)等。并先后担任20余个学术期刊编委(包括Theranostics,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European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and Molecular Imaging等)。
部分代表作:
1. Non-invasive multimodal functional imaging of the intestine with frozen micellar naphthalocyanines.(Nature Nanotechnology, https://doi.org/10.1038/nnano.2014.130)
2. Preparation and functionalization of graphene nanocomposites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Nature Protocols, https://doi.org/10.1038/nprot.2013.146)
10、苏东
苏东,1998年在南京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2003年在南京大学物理系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电镜实验室(联合培养)获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学位。2008-2019年期间,先后担任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 (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 纳米研究中心 (CFN) 的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正研究员,终身研究员和电镜实验室主任。从2019年开始为中科院物理所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杰出研究员。多次受邀参加国际会议及著名大学的邀请报告,并且是Nature, Nature Materials, 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ence Advances, Joule , PRL, JACS等杂志的长期审稿人。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二次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和催化材料的表征,同时利用高分辨电子显微学和原位电子显微学方法对电池以及催化相关的机理进行深入研究。近年来在锂离子电池和催化剂的设计和表征方面取得了一些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0篇,包括Science(4);Nature系列 (17);在JACS, PRL, Joule, Angewandte Chemie, Chem, Advanced系列,ACS Nano, Nano Energy, Nano Letters等高影响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20多篇。专业学会会员:美国物理学会(APS),美国化学学会(ACS),美国电镜学会(MSA),中国物理学会,中国电子显微学会等。《物理化学学报》编委(2020-2025),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专辑客座编辑(2019-2020)。
部分代表作:
1. Lingzheng Bu, Nan Zhang, Shaojun Guo, Dong Su, Xiaoqing Huang et al. Biaxially strained PtPb/Pt core/shell nanoplate boosts oxygen reduction catalysis.(Science,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4/6318/1410)
2. Direct observation of defect-aided structural evolution in Ni-rich layered cathode.(Angew. Chem. Int. Ed., https://doi.org/10.1002/anie.202008144)
11、陈伟
陈伟,于2001年在南京大学化学系获得学士学位,2004年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系获得博士学位,2006年受聘为李光耀研究员并于新加坡国立大学物理系从事独立研究,2009年初受聘为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系和物理系助理教授,于2013年获得终身制的副教授职位,2016年被聘为新加坡国立大学院长讲席教授。2017年任化学系副系主任。陈伟教授目前的研究方向包括有机、石墨烯和2D材料电子和光电子的分子级界面工程,以及用于能源和环境研究的界面控制纳米催化。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已发表超过300篇论文,引用超过7500次。30多次在国际会议上作邀请报告或特邀报告,并主持和召开了15个国际或地区会议,并作为大会主席在2016年12月成功举办了第九届新加坡国际化学会。陈伟教授于2006年新加坡李光耀研究员奖,2009年获得新加坡物理协会纳米技术奖,2010年获得日本日立公司日立研究员奖, 2010年新加坡国立大学青年研究员奖, 2012年新加坡总统奖(青年科学家奖)。
部分代表作:
1. Molecular trapping on Two-dimensional Binay Supramolecular Networks.(J. Am. Chem. Soc., https://pubs.acs.org/doi/full/10.1021/ja106350d)
2. 2D Pentacene:PTCDA supramolecular chiral networks on Ag(111).(J. Am. Chem. Soc.,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801577z)
12、徐兵
徐兵,美国布兰迪斯大学化学系教授,南京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学位之后去了美国。1996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of Pennsylvania)获得博士学位,1996~1997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从事博士后研究,但是随后又转移到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1997~2000)继续从事博士后研究。2000年8月,徐兵作为一名助理教授进入香港滚球体育 大学(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2006年元月被聘为副教授,2008年8月被聘为教授,同年9月他又以副教授的头衔进入美国布兰迪斯大学(Brandeis University) ,该大学是位于美国马赛诸塞州波士顿地区沃尔瑟姆镇的一所颇具实力的私立综合性大学,2009年11月,徐兵被聘任为教授。徐兵教授曾经获得多个奖项,如2008年获得了人类前沿科学项目奖(Human Frontier ScienceProgram Award 2008)、2007年先后获得卓越讲师职务奖(DistinguishedLectureship Award 2007)、日本化学会亚洲国际研讨会奖(CSJ Asia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2007)以及日本化学学会奖(Chemical Society of Japan 2007),2001年获得杜邦公司亚欧年轻研究者奖(DuPont Asian &European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 2001),1997年获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博士后奖学金(NIH Postdoctoral Fellowship 1997)、1996年获得国际液晶学会格伦·布朗奖(Glenn Brown Award of International Liquid Crystal Society 1996)。目前徐兵教授是多个期刊的编委。他的研究领域包括材料化学、生物功能材料、高分子化学和表面化学、生物医学功能分子和纳米材料。
部分代表作:
1. Unfolding a molecular trefoil derived from a zwitterionic metallopeptide to form self-assembled nanostructures.(Nat. Commun.,http://dx.doi.org/10.1038/ncomms7165)
2. Supramolecular Catalysis and Dynamic Assemblies for Medicine.(Chem. Soc. Rev., 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html/2017/cs/c7cs00472a)
13、裴启兵
裴启兵,1981-1985南京大学化学系,学士,1985-1988中科院北京化学所,高分子科学硕士,1988-1990中科院北京化学所,高分子科学博士,师从我国高分子学界泰斗钱人元教授,1990-1993瑞典Linkoping大学,博士后,1993-1998美国UNIAX公司,研究员,1998-2004美国斯坦福研究院,高级研究员,2004.7-今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终身),博士生导师,曾为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Alan J. Heeger教授得力助手。近年来在发光聚合物、电动能转换聚合物等领域进行研究工作,发明了聚合物发光电化学池、电动能转换弹性聚合物材料与器件,开发了多种新型导电聚合物材料与发光聚合物材料,先后在Science, Nature Photon, Nature Commun, J Am Chem Soc, Adv Mater, ACS Nano, Adv Funct Mate等国际顶级杂志上发表了高质量论文400余篇, 累计被引用30000余次,获得多项美国专利,负责实施了四百多万美元科研项目。2004年获得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B类、工程与材料部)项目资助。
部分代表作:
1. Highly efficient electrocaloric cooling with electrostatic actuation.(Science,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7/6356/1094)
2. Elastomeric polymer light emitting devices and displays. (Nat. Photonics,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photon.2013.242)
14、方绚莱
方绚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终身教授,麻省理工学院纳米光电及3D纳米生产技术实验室创始人、主任。方绚莱教授于南京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在伊利诺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任助理教授,于2011年赴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从事微纳技术相关的教学研究。方绚莱教授在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超过100篇论文,获得11项专利,被引用次数超过11000次,包括Science 3篇,Nature Materials 2篇; Nature Communications 4篇。授担任五十余国际科学刊物的审稿人,包括《科学》、《自然-材料学》、《自然-纳米技术》等。方教授曾经110多次在国际会议和研究机构做特邀报告。主要研究领域为微纳先进制造和微纳光子学,包括显微立体光刻,显示材料的纳米压印等。方教授获得诸多的荣誉和奖项,包括:2006年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Pi Tau-Sigma金奖,2007年麻省理工学院年度全球35名35岁以下顶级发明人奖,2011年他作为第一个中国人被授予国际光学委员会Ernest Abbe 奖章,2013年当选为国际纳米制造协会Fellow。方绚莱教授是Nano-Architecture领域全球关注的4个关键人物之一。
部分代表作:
1. Ultralight, ultrastiff mechanical metamaterials.(Science,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44/6190/1373)
2. Multiscale Metallic Metamaterials. (Nat. Mater,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mat4694)
本文由eric供稿。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材料人网立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kefu@cailiaoren.com。
欢迎大家到材料人宣传滚球体育 成果并对文献进行深入解读,投稿邮箱: tougao@cailiaoren.com.
投稿以及内容合作可加编辑微信:cailiaorenVIP。
文章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