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辈传承 细数科学界那些杰出父子
父辈间的传承可能体现在相貌、可能在性格中、当然也可能是在事业上,今天晓fire就带大家看看科学界间的父辈传承。
1、汤姆逊父子
父亲约瑟夫·约翰·汤姆逊(左)和儿子乔治·汤姆逊(右)
约瑟夫·约翰·汤姆逊(Thomson,Joseph John;1856年—1940年),著名英国物理学家,以其对电子和同位素实验著称。1884年,28岁的汤姆逊就担任了卡文迪许实验室物理学教授。在1897年研究稀薄气体放电实验中证明了电子的存在,测定了电子的荷质比,因而轰动了整个物理学界并凭借该项发现获得19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乔治·汤姆逊(George Thomson;1892~1975)因在实验中发现电子在晶体中的干涉现象,与戴维逊分享了193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作为英国最受爱戴的物理学家约瑟夫·约翰·汤姆逊爵士的独生子,乔治从他出生起便受到了极大的关注。而在乔治·汤姆逊的成长过程中,父亲也确实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严格的学习训练,让乔治·汤姆逊掌握了牢固的基础知识,养成了认真刻苦、孜孜以求的学习态度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这不仅让他在14岁时就考入了著名的曼彻斯特大学更为他日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事实上,乔治还与父亲有很多共同点,同样从事物理学研究,获得了诺贝尔奖和爵士封号,也曾担任剑桥学院院长,更巧合的是父子俩都是在84岁的高龄去世。
2、布拉格父子
父亲亨利·布拉格(右)和儿子劳伦斯·布拉格(左)
威廉·亨利·布拉格(Sir William Henry Bragg ,1862—1942),英国物理学家。现代固体物理学奠基人之一。
威廉·劳伦斯·布拉格(William Lawrence Bragg,1890年—1971),英国多个团体的名誉成员,同时又是美国、法国、瑞典、中国、荷兰、比利时等国的科学院名誉院士,还是法国矿物和结晶学会名誉会员。
父子二人因通过对X射线谱的研究,提出晶体衍射理论,建立了布拉格公式并改进了X射线分光计而同时获得了19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也是历史上迄今为止唯一的一对同年获得诺贝尔大奖的父子。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研究方向相同,共同获得诺贝尔将外,父子两人还有着共同的求学之地:剑桥大学三一学院。
3、玻尔父子
父亲尼尔斯·玻尔(右)和儿子阿格·玻尔(左)
尼尔斯·玻尔(Niels Henrik David Bohr;1885~1962),近代量子物理学奠基者之一,被世界物理学界公认为是二十世纪上半叶唯一能与爱因斯坦并驾齐驱的伟大物理学家。玻尔通过引入量子化条件,提出了玻尔模型来解释氢原子光谱,并提出互补原理和哥本哈根诠释来解释量子力学,他还是哥本哈根学派的创始人,对二十世纪物理学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1922年,玻尔由于对于原子结构理论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阿格·玻尔(Aage Niels Bohr;1922~2009)因发现原子核内集体运动和粒子运动之间的联系以及基于这一联系而发展的原子核结构理论,而与本·R·莫特尔森以及利奥·J·雷恩沃特共享了197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对阿格·玻尔来而言,父亲给予他最大的影响就是为他营造了具有浓厚学术氛围的家庭环境。在他童年时代,父母住在哥本哈根的理论物理研究所,而父亲经常邀请研究所的同事来家中作客。久而久之,这些杰出科学家们便成了玻尔家孩子们的叔叔,而阿格·玻尔最早的启蒙正是来自这些叔叔们。
4、田氏父子
田昭武院士(左)田中群院士(右)
在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有一对“父子院士”,即田昭武和田中群院士,两人分别在1980年和2005年被入选中科院化学部院士,一时传为美谈。
田昭武院士,1927年6月28日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45年进入厦门大学化学系学习,师从卢嘉锡、钱人元、蔡启瑞等几位著名科学家。1949年,田昭武大学毕业,因成绩优异而留校并担任了卢嘉锡先生的助教。
此后,在20年的科研生涯中,田昭武先后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包括:(1)在多孔电极极化理论方面,提出“特征传输电流”概念和气体扩展多孔电极的“不平整液膜”模型。(2)解释了在实用电流范围的电极行为,对燃料电池的改进有指导作用。(3)对半导体电极光电转换提出数学模型和“可移动掺杂物”高聚物半导体光电转换理论。(4)对电极交流阻抗绝对等效电路提出微分新解法。(5)对自催化电极暂态过程求得理论解,为电化学振荡行为中的负阻特性提供理论基础。作为中国电化学学科带头人之一,田昭武在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与父亲一样,田中群院士同样师出名门,田中群的导师、英国皇家学会院士弗雷史门(M.Fleischmann)教授是将激光拉曼光谱用于研究电化学体系的第一人,这使得田中群直接进入当时电化学的前沿。
按照常规的想法,田中群完全可以顺着父亲的研究方向收获更多果实,不过他并没有这样做,它避开父亲的研究课题并在“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方面有所突破。在田中群之前,科学家们曾普遍认为,只有金、银、铜才具有SERS特性,而田中群并不固守前有的结论。最终证明除了金、银、铜,其他多种更重要的金属,诸如铁、铂等过渡金属也有这种特性。他也凭借自己在该方向的研究在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而田中群院士则认为自己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和父亲帮助他养成的独立习惯是分不开的。
5、萨家父子
萨本栋院士(左)萨支唐院士(右)
雁门萨氏是中国一个以萨为姓氏的家族,为福建福州名门望族,而萨本栋和萨支唐则分别为其第十八和第十九代中的佼佼者。
萨本栋,著名物理学家、电机工程专家、教育家。1902年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192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清华,之后赴美国斯坦福深造。1928年,萨本栋应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叶企孙的聘请回国任物理学教授。
1936年8月,他将讲授的应用并矢方法解决电路的计算和分析加以总结,在美国电气工程师学会学报上发表了论文《应用于三相电路的并矢代数》,引起国际电工理论界的强烈反响,被认为是开拓了电机工程的一个新研究领域。1948年凭借着自己的学术成果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当然,与其它研究型科学家不同,萨本栋在科研的同时还兼顾着厦大的建设。1937年7月6日萨本栋被任命为国立厦门大学第一任校长,在抗日年代的战火纷飞中,他把厦大迁往闽西山区的长汀,经历物质、精神上的重重困难,使厦大有“抗战期间东南最佳大学”之誉。但最终因积劳成疾,在47岁时就英年病故。厦大师生为了铭记他的贡献,将他的骨灰埋进了厦大这片土地。
如今萨校长和夫人黄淑慎一同安葬在绿树成荫的厦门大学的校园里,见证着一代代年轻人与厦大的共同成长。
萨本栋广场
作为萨本栋之子,萨支唐同样有着极高的学术造诣。萨支唐于1932年出生在中国北平市,17岁时赴美求学,21岁获得学士学位后又到斯坦福大学学习,并于1956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他跟随肖克利在工业界共同从事固态电子学方面的研究。
在多年的研究中,他提出了半导体p-n结中电子-空穴复合理论。开发了半导体局域扩散的平面工艺和MOS、CMOS场效应晶体管,并提出MOS晶体管理论模型。发明了探测半导体中微量缺陷的深能级瞬态谱(DLTS)方法。发现了氢在硅中对受主杂质的钝化作用。致力于亚微米MOS晶体管的可靠性研究。
2000年萨支唐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写在最后
事实上,除了上面介绍的5对父子间的父辈传承外,在科学界内外这样的传承还有很多,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父辈传承,人类才能迎接更大的进步。
最后,在父亲节到来之际欧洲足球赛事 祝所有的父亲们节日快乐!正是因为有了父亲的遮风避雨,成长才会变得更加无忧无虑。
欧洲足球赛事 编辑晓fire编辑整理。
文章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