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余林蔚、徐骏教授课题组Nano Letters封面报道:3D纳米螺旋生长集成及NEMS器件应用
【引言】
硅基三维纳米螺旋(3D nanohelices)结构是开发新一代手性光学、柔性机电和生物传感应用的基础共性构架单元,但却难以通过传统的光刻工艺批量制备。虽然传统自组装生长方法可制备出各种随机取向的纳米螺旋,其尺寸调控精确性、空间排列一致性以及形貌定制可控性都远达不到器件集成的需求。
【成果简介】
南京大学电子学院余林蔚、徐骏教授课题组基于自主创新的平面IPSLS纳米线生长技术,将平面纳米线的精准引导生长成功拓展到三维空间调控和集成。通过金属液滴诱导,在覆盖非晶硅前驱体的“竹状”立柱表面,连续盘旋生长(spiral growth)出直径、间距和纵宽比精确可控的纳米线螺旋“盘龙柱”结构。其中柱状支撑结构可以通过前期氧化处理而被选择性刻蚀,从而释放出排列规则的纳米线三维纳米弹簧阵列,并成功应用于展示各种超可拉伸连接、三维复合结构支撑和电驱动NEMS谐振器件等新型应用。值得指出的是,在盘旋上升或下降的纳米线生长过程中,柱状表面的平行引导沟道(sidewall grooves)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在其引导下,金属催化液滴首先进行规则地水平盘旋生长,在绕柱一周吸收完本层非晶前驱体后,自动换行生长(line-feeding growth)进入下一层引导沟道,从而保证能够一次性生长出连续的纳米线螺旋结构。
【图文导读】
图1:在“竹状”立柱表面上的晶硅纳米线连续自换行盘旋生长及其NEMS谐振器件结构
图2:金属液滴与柱面引导沟道尺寸匹配条件,及优化后多层连续生长“盘龙柱”结构的稳定性验证
图3:中心支撑完全或部分刻蚀释放后的纳米螺旋弹簧阵列结构
图4:基于站立纳米线螺旋结构实现的立体“弹簧-球负载”复合结构,及其可拉伸特性测试;单个纳米螺旋三维结构在电学驱动下实现的三种不同振荡本征模式,及其对应的形变模拟示意图
【总结】
在这个工作中,作者利用深硅刻蚀工艺,制备侧壁具有波纹状结构的柱阵列,结合IPSLS纳米线生长技术,利用侧壁波纹状结构引导催化金属液滴自动跨越侧壁沟道运动,制备了三维纳米线螺旋结构。并且通过选择性刻蚀去除中心柱,实现了纳米线螺旋结构的释放,获得自支撑纳米线弹簧结构。释放后的三维纳米线螺旋结构,可以在外加交流电场驱动下,实现机械振动。利用这种制备方法,可以精确控制纳米线弹簧结构的形貌,并能够精确定位纳米线弹簧的位置,为此类结构的集成和实际应用,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技术方案。
Cylindrical line-feeding growth of free-standing silicon nanohelices as elastic springs and resonators. Nano Lett, 2020. DOI: 10.1021/acs.nanolett.0c01265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lett.0c01265
本文由南京大学电子学院余林蔚、徐骏教授课题组供稿。
文章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