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Science:阴离子工程宽带隙钙钛矿可实现高效、稳定的硅串联电池
【引言】
钙钛矿光伏(PV)技术已取得实质性进展,目前单结器件的创纪录效率达到> 25%。商业化这些器件最有希望的策略之一是将钙钛矿顶部电池与Si底部电池串联使用,以达到超出单结器件的Shockley-Queisser极限的超高效率。大多数研究钙钛矿/Si串联太阳能电池都采用钙钛矿吸收剂,其常规带隙为1.5至1.6 eV,但串联配置的理想带隙为顶部电池约为1.67至1.75 eV,底部电池约为1.12 eV。 尽管某些已报道的钙钛矿/Si串联装置使用了宽带隙钙钛矿(接近1.7 eV),但据报道功率转换效率(PCE)≤25%。钙钛矿的带隙可以通过用溴或氯(部分)替代碘阴离子来调节。但是,用大于约20%的Br代替I,这是将带隙扩大至〜1.7 eV所必需的,通过相分离形成富I和富Br结构,导致在光照下的稳定性问题。一种稳定钙钛矿的方法是创建二维(2D)相,其中[PbX6]-2八面体薄片被过量的用作钝化剂的长链(或芳族)分子隔开。常见的基于长链或芳香族分子的2D添加剂包括碘化正丁基铵(n-BAI)和碘化苯乙铵(PEAI)。由这些2D添加剂引起的钝化层的形成提高了效率,特别是开路电压(VOC)。然而,由于2D形成分子的电绝缘特性,其过量掺入通常会降低填充因子(FF)。因此,在前体溶液中添加2D分子的浓度已被限制为〜1mol%。
【成果简介】
今日,在韩国首尔国立大学Jin Young Kim, Kai Zhu、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韩国世宗大学Dong Hoe Kim和韩国高等科学技术院Byungha Shin团队等人(共同通讯作者)带领下,与韩国延世大学、韩国建国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和美国卡夫利纳米科学研究所合作,与美国西北大学、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合作,开发了一种稳定的钙钛矿型太阳能电池,其带隙约为1.7电子伏特,在连续照明1000小时后,其初始PCE保持在20.7%的80%以上。苯乙铵基二维(2D)添加剂的阴离子工程对于控制基于碘化铅骨架的2D钝化层的结构和电学性能至关重要。单片双端宽带隙钙钛矿/硅串联太阳能电池具有26.7%的高PCE,其是通过顶部和底部电池的光谱响应的理想组合而实现的。相关成果以题为“Efficient, stable silicon tandem cells enabled by anion-engineered wide-bandgap perovskites”发表在了Science。
【图文导读】
图1含不同2D添加剂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在光照下的器件性能和稳定性
图2 钙钛矿薄膜的结构特性
图3不同比例的2D添加剂与3D钙钛矿前驱体形成的薄膜的XRD系列
图4钙钛矿薄膜的电学性质和2D钝化层中平面缺陷的观察
图52T钙钛矿/Si串联器件的结构和光伏性能
文献链接:Efficient, stable silicon tandem cells enabled by anion-engineered wide-bandgap perovskites(Science,2020,DOI:10.1126/science.aba3433)
本文由木文韬翻译,欧洲足球赛事 整理编辑。
欢迎大家到材料人宣传滚球体育 成果并对文献进行深入解读,投稿邮箱tougao@cailiaoren.com。
文章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