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材料学院Science Advances:化学界面工程——一种新的合金设计方法!
【背景介绍】
晶界工程是金属材料合金设计的一个重要概念,可以同时提高材料的强度和塑性。然而,高密度晶界的高温稳定性差,在热处理过程中容易发生快速移动,无法限制后续相变产物从而细化最终组织。针对上述问题,清华大学科研人员提出了化学界面工程(Chemical boundary engineering, CEB)的概念,和晶界不同,化学界面处的成分不连续性会降低固态相变的局部驱动力,从而阻止相变的进行,达到细化组织的目的。科研人员将化学界面工程成功应用于低碳钢中,实现了抗拉强度超过2GPa且保证可观塑性的优异性能。
【成果简介】
清华大学研究人员从相变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实现合金高强高韧的新概念——化学界面工程(Chemical boundary engineering, CEB)。研究人员结合快速热处理工艺,成功将此概念应用于低碳中锰钢中。首先将两相区退火完成后的中锰钢(铁素体+残余奥氏体组织)快速加热到奥氏体单相区然后直接冷却到室温。由于原铁素体和残余奥氏体界面存在Mn元素的不连续性,利用快速加热技术可以保证在高温奥氏体相区下形成尖锐的、厚度在几个纳米尺度的化学界面。此化学界面使得冷却过程中的马氏体相变限制于亚微米的区域,同时对未转变的奥氏体产生大量的相变应变,因此最终组织为超细马氏体+纳米孪晶奥氏体。坚硬的马氏体网络基体提供了超高的屈服强度而残余奥氏体的TRIP效应保证了可观的塑性。这一新奇的组织极大地提高了中锰钢的强度和塑性,实现了抗拉强度2GPa、塑性超过20%的优异性能。
【图文导读】
图1 相界、晶界和化学界面的比较示意图
(A)PB:相界,不同晶格类型的晶粒间的界面
(B)GB:晶界,相同晶格类型但不同晶体学取向的晶粒间的界面
(C)CB:化学界面,晶粒内部化学成分不连续的界面。化学界面处不存在晶体结构或晶格取向的变化。
图2 利用化学界面工程策略处理前后的组织
(A)两相区退火完成后的EBSD组织表征:红色代表FCC相(残余奥氏体),此图表明两相区退火完成后的组织为等轴的奥氏体和铁素体;
(B)快速加热和淬火过程中组织演变的示意图:化学界面存在于完全奥氏体化后的组织中(B2),化学界面会阻碍马氏体相变,其影响主要体现在淬火后的组织中(B3);
(C)利用化学界面工程策略处理后的EBSD组织表征:红色代表FCC相(残余奥氏体),此图表明两相区退火完成后的组织为奥氏体和马氏体;
(D、E) 两相区退火完成后,奥氏体和铁素体中Mn元素分布的TME-EDS表征
(F、G) 快速加热淬火后,奥氏体和马氏体中Mn元素分布的TME-EDS表征
(H、I) 两相区退火完成后,奥氏体和铁素体中Mn元素分布的3D-APT表征
(J、K) 快速加热淬火后,奥氏体和马氏体中Mn元素分布的3D-APT表征
图3 力学性能
(A)成分为Fe-0.18C-8Mn(%)中锰钢的力学性能:ART表示两相区退火处理的样品;CBE表示利用CBE策略处理的样品;Refined CBE表示组织细化处理的CBE样品;
(B)成分为Fe-0.2C-8Mn-0.2Mo-0.05Nb(%)中锰钢的力学性能:Micro-alloyed ART表示两相区退火处理的微合金化样品;Micro-alloyed CBE表示利用CBE策略处理的微合金化样品;
(C)力学性能的比较
【总结】
本研究表明,化学界面工程(CBE)作为一种新型的合金设计方法,可以达到和晶界工程相媲美的组织调控目的,同时解决晶界工程中晶界热稳定性差的问题,为金属材料的性能锦上添花!
【文献信息】
Chemical boundary engineering: a new route towards lean, ultrastrong yet ductile steels (Science Advances, 2020, DOI: 10.1126/sciadv.aay1430)
文章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