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支持的材料&化学领域
日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20年项目指南公布。以下汇总了化学学部、工程与材料学部中重点项目、面上项目资助的材料&化学领域。
2020年度工程与材料学部重点项目资助领域
1.钢铁材料设计、制备、加工和应用中的关键问题(E0101、E0102、E0103、E0104)
2.有色金属材料设计、制备、加工和应用中的关键问题(E0101、E010、E0103、E0104)
3.高温合金、金属间化合物与金属基复合材料(E0101、E0102、E0103、E0104、E0105)
4.亚稳及纳米金属材料(E0106)
5.金属磁性和信息功能材料(E0107、E0109)
6.金属能源、环境与催化材料(E0108)
7.金属生物医用、智能与仿生材料(E0110
8.金属新相、新功能与具有金属性质的新材料(E01)
9.金属材料结构表征、表面与界面(E0101、E0103)
10.金属材料力学性能与服役行为(E0103、E0104)
11.面向应用的高性能无铅压电陶瓷基础研究(E0206),拟在本方向以重点项目群的方式资助3~5项
12.大尺寸高性能陶瓷构件制备科学(E0204)
13.多功能高温结构陶瓷基础研究(E0204)
14.无机非金属材料前沿科学问题研究(E02)
15.无机非金属材料瓶颈技术中的基础问题研究(E02)
16.结构与性能导向的高分子材料合成(E0301)
17.高分子材料聚集态结构(含基元结构)调控及其与性能的关系(E0302)
18.高分子材料加工(含微纳加工和增材制造)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基础研究(E0303)
19.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关键科学问题(E0308)
20.高性能有机高分子光电材料与器件的关键科学问题(E0309)
21.与能源、生态环境和资源等相关的高分子材料基础研究(E0306)
22.高分子复合材料的结构/功能设计、制备及性能研究(E0305)
23.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高分子材料领域重大难题/挑战的基础研究(E03)
24.高分子材料理论、模拟和表征方法与技术的基础研究(E0302)
25.油气领域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E0401、E0402)
26.超深超高压气藏高效开采科学问题(E0402)
27.大型复杂油气管网系统智能化保供基础研究(E0403)
28.深地金属矿原位开采机制(E0405)
29.巷道智能化快速掘进基础理论(E0404、E0405、E0406)
30.深部矿井智能通风理论与关键技术(E0406、E0408)
31.安全结构理论与应用基础(E0408)
32.重大灾害的监测、预测和救援基础研究(E0408)
2020年度化学科学部重点项目资助领域
无机合成新方法/新机制(B01)
2.功能导向的固体材料精准合成(B01)
3.有机合成中的新试剂(B01
4.金属/元素有机化合物的合成与性能(B01)
5.金属有机催化(B01)
6.天然产物与复杂药物分子合成新策略(B01)
7.高分子合成新方法(B01)
8.新型拓扑结构高分子的合成(B01)
9.功能导向的新基元与组装新方法(B01)
10.极端条件或外场调控下的化学合成及机制(B01)
11.特殊结构功能分子的创制(B01
12.基于绿色化学原则的新化学合成(B01)
13.生物合成与化学交互启发的合成(B01
14.催化过程的表界面动态表征与理论模拟(B02
15.高效催化反应基础(B02)
16.表界面分子的吸附、组装、活化与反应调控(B02)
17.胶体与界面化学的新体系与新方法(B02)
18.复杂体系的胶体与界面问题(B02)
19.电化学体系的精准功能调控(B02)
20.先进电解质的电化学基础(B02)
21.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的表界面化学问题(B02)
22.电子结构理论与方法(B03
23.化学动力学实验方法与应用(B03)
24.谱学新方法及应用(B03)
25.功能材料结构的设计与机制(B03)
26.高分子聚集态的结构演变机制(B03)
27.凝聚相与功能材料的光化学与光物理(B03)
28.复杂体系的化学热力学(B03)
29.化学成像新方法(B04)
30.微纳分析与器件(B04)
31.化学测量学的新理论与新原理(B04)
32.复杂体系分离分析(B04
33.单细胞测量与分析(B04
34.基于现代分析方法与技术的化学测量学(B04)
35.面向活体的化学测量(B04
36.智能传感与测量(B04)
37.原位实时在线分析新方法与新技术(B04)
2020年度化学科学部面上项目资助领域
化学科学一处
化学科学一处的资助范围为合成化学
合成化学(B01)
合成化学是研究物质转化和合成方法的科学,包含了无机、有机、高分子等物质的合成与组装。合成化学通过分子创造和物质转化过程中选择性的控制,逐步实现具有特定性质和功能的新物质的精准化制备和应用。合成化学作为化学学科的基础和核心,积极拓展与相关学科和领域的交叉融合,推动重大科学问题的解决,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合成化学面向化学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能源和环境科学与工程等领域对新物质、新材料和新器件的需求,重点研究功能导向新物质的设计理论、结构控制、反应过程、高效和高选择性的合成与组装方法学,合成各种特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物质;借鉴生命体系的生物合成和转化过程,结合物理、信息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发展新的合成策略;探讨物质合成与转化过程的机理和本质规律,建立相应的理论体系与实验基础。合成化学以绿色、安全、经济为目标,使新物质的合成变得更加精准和环境友好。合成化学发展将遵循这一趋势,更加注重人类健康、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合成化学鼓励以下研究方向:新试剂、新反应、新概念、新策略和新理论驱动的合成化学;原子经济、绿色可持续和精准可控的合成方法学;化学原理驱动的生物及仿生合成;非常规和极端条件下的合成化学;基于分子间相互作用的非共价合成;功能导向的分子设计与合成;高分子可控合成与高性能化;新物质的创制与功能研究等合成化学倡导多学科的交叉融合,鼓励以物质创造与转化为核心的原始创新,为新产业的建立与发展奠定基础。
化学科学二处
化学科学二处的资助范围包括催化与表界面化学、化学理论与机制。
催化与表界面化学(B02)
催化与表界面化学旨在研究催化过程及表界面的结构与性质,揭示催化和表界面的物理与化学基本规律。催化与表界面化学资助的领域包括催化化学、表面化学、胶体与界面化学和电化学。这些领域涉及表面、气-固界面、气-液界面、液-液界面、液-固界面、固-固界面及气-液-固多相界面。催化化学重点支持发展催化新概念和新理论,发现催化新反应,创制催化新材料;注重多相、均相和生物催化的交叉和融合;加强催化活性位的理性设计和调控研究;发展原位、动态、时空分辨的催化表征新方法与新技术;注重催化反应过程的耦合和集成表面化学主要支持与固体表界面相关的化学和物理过程,以及相关表征技术和方法;鼓励的研究方向包括固体表界面结构、性能与调控,表界面组装与反应过程动态学与能量传递原理,以及表界面物理化学过程研究新方法。
胶体与界面化学支持利用新方法与新技术,揭示胶体与界面化学的本质;重视新型表面活性剂的设计合成与聚集体的构筑,发展新型分散体系,理解组装过程、界面吸附和浸润行为;制备具有自修复、外场响应性的胶体材料;加强胶体与界面化学在材料生命、环境和信息等领域中的应用基础研究。
电化学重点支持电化学界面体系的构筑与表征、原位时空分辨的谱学电化学方法、电化学体系的理论与模拟方法;注重高端电子制造中的表界面过程硏究;认识及调控电化学界面的电荷转移、物质输运和转化过程;发展电催化剂和电解质的设计、合成与表征方法;揭示电化学能量转化与储存、电化学合成、生物电化学、光电催化与电化学工程等领域的表界面科学问题。
化学理论与机制(B03)
化学理论与机制旨在建立和发展新的化学理论和实验方法,揭示化学反应和相关过程的机制和基本规律。
化学理论与机制支持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理论与计算化学、化学热力学、化学动态学、结构化学、光化学与光谱学、化学反应机制、高分子物理与高分子物理化学、化学信息学等
理论与计算化学重点关注电子结构理论、动力学及统计力学的新方法;针对化学、材料、能源、生命等复杂体系开展理性设计和计算模拟硏究;重视计算化学算法的发展和软件的创制与开发。化学热力学需发展适合复杂体系的相关理论和实验方法,注重化学热力学在生物能源/材料等交叉领域中的应用硏究。化学动态学重点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特征和激发态反应过程的非绝热效应,以及极端条件下的化学动态学;鼓励利用先进相干光源开展硏究;注重凝聚相超快动力学及微观结构和机制的硏究。结构化学注重电子结构与化学成键、表界面溶液与固体结构、复杂功能体系的结构表征方法、可控合成与组装、动态键合与转化。分子电子学关注相关器件的设计、构建、传感及理论模拟。光化学与光物理注重化学、材料与生命体系的光化学与光物理机制研究;光谱学着重发展空间分辨、时间分辨和能量分辨的新技术及其组合新方法。化学反应机制的硏究重在应用理论化学、计算化学和实验手段探讨化学反应微观机理和基本规律。高分子物理与高分子物理化学重点研究大分子的链行为和相互作用、不同尺度结构的演变机制与调控、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关联的本质。化学信息学注重化学数据库的建立、人工智能在化学中的发展与应用。
化学科学三处
化学科学三处资助范围为材料化学与能源化学
材料化学与能源化学(B05)
材料化学与能源化学包括材料化学与能源化学两个领域,材料化学是研究材料的设计、制备、结构、性能及应用中的科学,是化学与材料、能源、环境、生命、医学和信息科学等学科之间的桥梁。材料化学是新型材料体系的科学基础,利用化学原理与方法,在原子和分子水平上设计新材料,发展制备技术,研究材料的构效关系;通过多尺度、多层次结构功能传递、集成与协同,实现材料微观、介观与宏观性能调控;硏究高性能和多功能新材料的创制及其在能源、健康、环境和信息等领域的应用。
材料化学注重精准制备具有特定功能的新材料,准确构筑和调控材料的结构和性能注重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注重结构与性能的关联,利用多种表征技术,深入探究材料体系的分子基础、原理和规律;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注重我国特色资源的深度利用。
发展功能材料,重视具有电、光、磁、声和热等特性,以及与生物学、医学、药学相关的材料化学。发展面向可穿戴器件应用的材料化学。关注利用人工智能优化先进材料的结构设计与制备过程,发展先进材料加工中的材料化学方法与原理。
含能材料化学关注髙密度化学能的储存、释放及应用的基础问题,发展全氮结构
离子型和配位型等新型含能材料的设计与制备方法。
能源化学是利用化学原理与方法,研究能量转化、传输、储存与利用的科学。其基
本任务是研究新型能量转换和储存机制,设计新材料,提出新理论,建立新方法,发展
新体系,构筑新器件,以实现能源高效清洁利用。
注重化石资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加强非化石液体燃料、氢能等凊洁能源的淛备、存储及高效转化等硏究。电化学能源重点关注动力与储能型各类电池,重视电解质、隔膜、电极材料等化学基础问题。关注太阳能高效转化的材料设计与制备、器件组装与集成。重视发展能量转化与存储材料的硏究,优化相变能量储存材料;注重光-化学能热-电、光-电、光-热等重要能量转化过程的化学基础问题。关注生物质的能源化与资源化利用的化学基础问题,研究生物质催化热解,制备高品质燃料等。
化学科学四处
化学科学四处的资助范围包括化学测量学、环境化学和化学生物学。
化学测量学(B04)
化学测量学旨在发展与化学相关的测量与分析理论、原理、方法及技术,研制相关仪器、装置、器件及软件,以获取物质组成、分布、结构、性质及其相互作用的变化规律。
化学测量学注重学科交叉,突出方法学研究,重视基于新原理的仪器创制以及关键技术研发,并充分发挥在科学研究、国家战略需求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化学测量学涵盖从宏观到微观体系的高通量、高灵敏、高特异性分析与检测,旨在建立新理论、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拓展现有技术在重要科学领域的应用。研究方向包括化学测量理论创新、样品处理与分离、定性定量、谱学方法及应用、化学与生物传感、化学成像、材料分析、测量数据处理、仪器创制与关键技术研发、其他领域新技术在化学测量中的应用等。
化学测量学优先资助领域包括:复杂样品处理、分离与鉴定方法;时空分辨新技术与化学成像;测量新原理与技术;单原子、单分子、单细胞、单颗粒的精准测量;微纳分析与器件;生物大分子结构和功能分析;活体的原位实时探测;组学分析;生物分子识别与探针;原位在线分析技术;重大疾病诊断相关分析技术;深空、深地及深海分析技术;公共安全预警、甄别与溯源;小型仪器与装置的创制,基于大科学装置的化学测量,人工智能在化学测量学中的应用。
环境化学(B06)
环境化学是研究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特性、行为、效应及其污染控制原理和方法的科学,是化学科学的重要分支和环境科学的核心学科。
环境化学面向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前瞻、创新、交叉、应用。环境化学主要资助领域涵盖环境污染与分析、污染控制与修复、环境毒理与健康、环境理论与计算、放射化学与辐射化学、化学安全与防护等。
环境化学是国家重大需求,同时存在许多瓶颈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一支高水平的环境化学基础研究队伍。本学科鼓励面向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大难题,凝练关键科学问题,通过实验室研究、现场实验、理论模拟相结合,发展新型检测技术和方法,研究污染物的环境化学行为、生态与健康效应及防治原理与方法等。鼓励硏究领域:环境催化新原理与新技术;复杂环境介质中污染物的分析与表征;新型污染物多介质界面行为与示踪;大气复合污染形成机制与控制;水、土污染控制修复及机理;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新型有毒污染物环境暴露与健康效应、微纳米材料环境行为与毒理、微生物耐药形成与防控;环境污染大数据与智能分析;放射性污染防治与放射性核素资源化;危险化学品与辐射防护中的关键化学问题等。
化学生物学(B07)
化学生物学利用外源的化学物质,通过介入式化学方法或途径,在分子层面上对生命体系进行精准修饰或调控。化学生物学创造新反应技术和新分子工具,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全新的思路和理念,推进实现生命过程(或功能)研究的可视、可控、可创造。化学生物学关注生命科学中重要分子事件的过程和动态规律,充分发挥化学科学的特点和创造性,主要开展以下研究:通过分子探针的构建与发现,实现实时、原位、定量探测或调控生命活动;发展新型生物相容反应,通过生物分子正交与偶联技术实现生物分子的修饰与标记,研究蛋白质、核酸、多糖、脂类等生物大分子及活性小分子、离子等物种的生物学功能;系统地建立、优化小分子化合物库和筛选技术,利用这些工具来干预和探索细胞内生物学过程,揭示未知的生命活动通路和新的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推动基于功能小分子的信号转导和基因转录研究,实现药物靶标的确证、标志物的发现和先导化合物的开发,揭示活性分子的生物功能;解析生命活动中物质的生物合成机制,并利用生物体系、生物元件等完成特定化学反应、新的功能分子或合成特定目标分子;在创造和发挥化学工具和技术方法的基础上,开展对复杂生命体系的化学组装与模拟研究,建立化学生物学新理论,揭示生命活动的化学本质。
化学生物学鼓励原始创新,优先支持分子探针的发现、构建及其在生物重大事件和重大疾病中的分子机能和功能调控等方面的研究;鼓励以化学手段、方法解决生物学和医学问题为导向的研究;加强生物体系化学反应机理和理论的基础研究,推动化学与生物学、医学等交叉、融合与合作。
化学科学五处
化学科学五处的资助范围为化学工程与工业化学。
化学工程与工业化学(B08)
化学工程与工业化学是研究物质转化过程中物质流动、传递、反应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其任务是认识物质转化过程中传递、反应现象和规律及其对过程效率和产品性能的影响机制,研究物质高效转化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发展与工业化相适应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装备。化学工程注重工程科学研究,与化学、材料、生物、信息等学科交叉融合,为现代制造业、能源安全、战略新兴产业和生命健康等国家重大需求提供科学基础。
化学工程与工业化学主要资助领域有化工热力学、传递过程、反应与分离工程、化工装备与过程强化、系统工程与化工安全、生物化工与轻化工、精细化工与化工制药材料化工与产品工程、能源化工、资源与环境化工。近年来,从重大应用需求和科学前沿两个方向,研究应用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及科学前沿发展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已成为化学工程与工业化学学科研究的趋势。研究内涵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更聚焦于纳微介观结构、界面与介尺度调控、观测和模拟,并注重过程强化和放大的科学规律;更聚焦于非常规和极端过程及其相应信息化、智能化的硏究;进一步拓展到产品工程,并与生命健康、海洋、电子信息、新材料、欧洲杯线上买球 等新领域实质性融合交叉。
鼓励有化工特色的创新性研究工作,优先资助:介尺度时空动态结构;系统、合成与工程化方法;化工大数据与智能过程;化工系统安全;非常规条件下热力学、传递与反应过程;绿色化工技术;资源清洁转化与高值利用;绿色生物制造;产品工程以及涉及材料、能源、资源、环境、健康等交叉的化工科学基础。
2020年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面上项目资助领域
金属材料(E01)
本学科资助以金属体系为主的各类材料的基础研究。申请书要体现基础研究的性质和价值,提出确切的材料科学问题和有特色的研究思路,目标指向推动学科前沿发展,或者推动国家重大需求领域的滚球体育 进步。
本学科资助的范围包括:金属及其合金、金属基复合材料、金属间化合物、类金属和超材料等金属相关材料的化学成分、微观结构、合金相、表面与界面、尺度效应、杂质与缺陷等及其对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影响的机理;金属在热处理、铸造、锻压、焊接和切削等制备加工中的材料科学问题;金属材料的强韧化、变形与断裂;相变及合金设计;能源、环境、生物医用、交通运输、航空航天领域金属材料中的材料科学基础;金属材料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损伤、功能退化与失效、循环再生机制及相关基础;有关金属材料体系的材料理论基础;结合金属材料的基础研究,发展材料研究的理论方法、计算方法、现代分析测试方法和大数据分析处理方法。2019年度本学科共接收面上项目申请1413项,增幅为3.06%;资助251项,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为5997万元项,资助率为17.76%。
从申请数量看,亚稳金属材料领域、功能材料领域和表面工程领域连年名列前茅。
希望申请人在关注热点、前沿领域的同时,还应该潜心关注金属材料领域内超越材料体系自身的共性科学问题和研究思路;对传统材料中基本科学问题的再认识和新理解也应该给予关注。各个领域的申请应注意凝练科学问题并突出特色思路,特别是材料工程领域的申请,尤其应该注意从工程和技术问题中提炼出具有一般意义的科学问题。交叉学科的申请不应偏离金属材料学科的资助范围。
本学科将以面上项目群的方式,对瞄准国家重要需求或者有望取得重要突破的领域适当加大资助力度。2020年度与机械学科(E05)共同重点支持高端轴承制造关键共性技术基础科学问题。
无机非金属材料(E02)
无机非金属材料学科支持以非金属的无机材料为硏究主体的基础研究。随着材料基础理论的发展和制备技术的创新,诸如二维材料、智能材料、生物材料、欧洲杯线上买球 材料等新型材料的不断涌现,无杋非金属材料的研究日趋活跃。目前,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研究中,功能材料向着高效能、高可靠性、高灵敏性、智能化和功能集成化等方向发展,结构材料向着强韧化、功能化、耐极端环境、绿色制备和高可靠性等方向发展。在发展新材料的同时,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也不断地得到改造、更新和发展。无机非金属材料在信息、生命、能源与环境、航天航空等工程科学技术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2019年度本学科接收面上项目申请1901项,增幅为10.20%;资助351项,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为6001万元项,资助率为1846%。
从近3年申请的项目来看,无机非金属材料研究涉及面广、交叉性强,申请数量逐年增加。申请项目中,功能材料申请数占54.6%,最为活跃,形成了诸多的学科热点如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低维碳及二维材料、多铁性与无铅压电材料、光电信息功能材料、多功能复合材料和生物医用材料等。其中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占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申请数量的第1位(2019年度约占1994%),光电信息功能材料、低维碳及二维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领域的申请仍然较多,但需要不断提高其创新性。结构材料领域的申请单位相对集中,申请数约占申请总量的11.3%。以无机非金属材料为基的复合材料申请数量也较多,其中功能型复合材料的申请较过去有所增加,但跟踪型、低水平重复、缺乏创新思想和特色、缺少基础性和缺乏无机非金属材料硏究内容的申请项目均有相当数量。
2020年本学科调整了部分二级申请代码。原E0201人工晶体和E020201特种玻璃材料合并成新的E0201人工晶体与玻璃材料;原来的E0205水泥与耐火材料E0212古陶瓷与传统陶瓷和E20202传统玻璃材料合并成新的E0202无机非金属基础材料;原来的E0207无机非金属类光电信息与功能材料和E0209半导体材料合并成新的E207无机非金属半导体与信息功能材料。其他申请代码名称不变,申请代码数字和顺序有所改变。
本学科支持具有创新思想的研究项目,支持无机非金属材料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实质性的交叉研究。鼓励结合我国资源状况的无机非金属材料新体系的探索;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制备科学与新技术、新理论、新效应、表征新技术与方法的研究;支持新型无杋功能材料与智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光电信息功能材料、低维碳及二维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欧洲杯线上买球 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等方向的应用基础研究;材料的表面、界面和复合设计的研究;“结构-功能”一体化复合材料的基础研究;用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提高和改造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
有机高分子材料(E03)
2020年有机高分子材料学科的申请代码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主要体现在两点①申请代码对应的研究领域与以前不同;②取消了三级申请代码。因此,请申请人在填写申请书时注意选准申请代码,同时要选准申请代码下面的研究方向有机高分子材料学科资助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有机高分子材料合成与制备;高分子材料物理;高分子材料的加工与成型;塑料橡胶纤维等通用高分子材料的高性能化、功能化;聚合物基复合/杂化材料;高分子材料与环境;智能与仿生高分子材料;生物医用有机高分子材料;光电磁功能有机高分子材料;有机篇高分子功能材料和有机固体材料;特种高分子材料等2019年度本学科接收面上项目申请1378项,增幅为10.60%;资助246项,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为59.93万元项,资助率为17.8%本学科鼓励在不同层次上与数学、化学、物理、生命、医学、信息、能源、生态环境、制造、交通、航空航天、海洋等学科的交叉硏究。鼓励在以下领域开展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高分子材料制备科学,如高分子材料合成的高效性与可控性、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新单体、新路径、新工艺)、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制备、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的新方法和新原理、高分子及其复合材料的聚集态结构与性能关系;通用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化、功能化的方法与理论;有机高分子功能材料的低成本、绿色制备与构效关系,以及材料的稳定化研究;目标导向的生物医用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基础研究与应用评价方法;功能导向的有机/高分子光电磁信息功能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其器件的高性能化和稳定性研究;智能材料与仿生高分子材料的新概念设计原理与制备方法;超分子及多级结构高分子材料的可控制备、组裝新方法及其功能化;高分子材料与生态环境天然高分子材料的结构、性能与有效利用,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原理与制备方法,高分子材料的循环利用与资源化,水、土壤、大气等环境治理用高分子材料,高分子材料的稳定与老化)。鼓励加强高分子材料设计的理论指导,发展以高效“理论指导·实验验证”为目标的高分子材料研究方法。鼓励针对国内主要高分子材料品种在制备、改性和加工等领域存在的一些共性难题的基础研究。鼓励针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和成型加工新技术的基础研究。鼓励非石油路线高分子材料的合成与制备。
新概念材料与材料共性科学(E13)
本学科资助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材料设计与表征新方法、新型材料制备技术与数字制造、材料多功能集成与器件、新型复合与杂化材料、新概念材料、先进制造关键材料、关键工程材料等。
随着材料科学的飞速发展,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涌现,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已不再拘泥于现有的材料体系,对材料性能和功能的要求不断提高,发展新概念材料以及不冋材料体系的交叉融合已成为发展趋势。在材料科学基础硏究的范式中,亟待解决新型材料的设计、制备、表征、性能调控及其服役特性等共性科学问题。同时,国家重大工程中的很多关键瓶颈问题需要开发新概念材料、协同多材料体系加以解决。因此,新概念材料与材料共性科学学科将面向国家重大产业技术对材料纯、高、特、新的强烈需求,聚焦材料科学相关的关键共性科学问题,以及引领未来技术的新概念材料和颠覆性技术关键材料的重大科学问题,推进材料与工程技术领域的融合和发展。
本学科支持不同材料体系间的交叉融合,及其与生命、医学、信息、能源、环境、制造、交通、航空航天、海洋等相关学科的实质性交叉研究。鼓励在以下领域开展基础硏究与应用基础研究:材料设计与表征新原理、新方法探索;材料的精准制备、高通量制备数字化和智能化制备等新型材料制备技术;新材料多功能集成与器件研究;高端制造、信息化和智能化时代依赖的新型关键材料;新型多尺度与多功能复合材料、高性能杂化材料设计、制备与结枃性能调控;未来材料的人工设计与构筑成形;特殊环境下的新材料;颠覆性材料及其奇异特性研究;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关键工程材料及其服役特性。
原文地址:http://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xmzn/2020/
文章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