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MOFs遇见MNPs,怎能不增强协同催化!
金属有机骨架(MOFs)是一种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结构多样性和可定制性的新型结晶多孔材料,引起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并在诸多领域表现出潜在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在催化方面的应用得到高度的关注。然而,MOF框架的催化活性位类型少,可催化的反应种类有限,利用MOF材料的永久孔洞来限制客体物种,特别是金属纳米颗粒(MNPs),以提高催化性能和扩大反应范围。这是一个发展迅速的跨学科研究领域。
MNP/MOF复合材料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拓宽催化反应的范围和增强催化作用。换句话说,需要了解MNP/MOF复合材料如何能够提高催化性能。有必要认识到这两个组件的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协同工作,以实现增强性能,与适当设计的MNP/MOF复合催化剂。
接下来我们从高被引论文中介绍几大类催化作用的协同研究
MOF用于稳定MNPs,MNPs为活性中心
由于其永久孔隙度和可调孔径,MOFs是MNPs稳定的理想候选材料。MOFs可以限制或稳定小的MNPs,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和可回收性。在这些复合材料中,MNPs是活性中心,MOFs是MNPs的稳定剂——这代表了MNPs和MOFs之间最简单的协同作用,并在该领域的一系列重要出版物中得到了证明。
钯催化芳基卤化物的C-C偶联反应,Suzuki-Miyaura反应和乌尔曼反应是有机合成中构建双芳基单元的重要途径。华南理工大学的李映伟,江焕峰教授等报道了芳基氯化物在Pd/MIL-101上的水介导偶联反应。MIL-101具有较大的表面积、较大的孔径和较高的稳定性,是制备Pd NPs的理想催化剂。在NaOMe基上,4-氯苯甲醚与苯硼酸的Suzuki-Miyaura反应在Pd/MIL-101上是有效的。不同的底物与富/贫电子的芳基氯化物可以得到相应的联苯化合物,具有优异的收率。此外,Pd/MIL-101对Ullmann偶联反应的催化活性也很好。各种芳基氯化物可以顺利地进行均倍反应,得到相应的产物,收率高。Pd/MIL-101催化剂稳定性好,金属浸出量可忽略不计,即使经过多次循环也能保持较高的催化活性。[1]
图1 Pd/MIL-101催化Suzuki-Miyaura反应
为了实现NH3BH3的水解高效脱氢,日本国家先进工业科学技术研究院Xu Qiang教授课题组报道了在MIL-101中制备了包覆良好的Pt NPs,并显示出优异的催化活性,可以在短时间内完全释放出氢气[2],随后,其合成了AuNi@MIL-101催化剂在NH3BH3水解脱氢反应中也表现出较好的催化活性[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江海龙教授课题组将壳层结构 Pd@Co、Pd、Co和PdCo NPs与MIL-101合并在一起得到 Pd@Co/MIL-101,用于NH3BH3的水解脱氢。催化结果表明,Pd@Co@MIL-101具有最高的活性,显示出Pd核与Co壳层之间的协同作用。包封的Pd@Co NPs在MOF外表面表现出比核-壳NPs更好的稳定性,突出了前者催化过程的协同效应:MNPs作为活性中心,MOF使其稳定。[4]
图2 不同工艺合成MIL-101基复合催化剂。
MNPs为活性中心,MOFs控制尺寸选择性
随着完美的控制MNPs封装在MOF里面,MOF壳层孔径均匀,可以作为MNP/MOF复合材料的分子筛。因此,MOFs可以选择性地允许比MOF孔隙更小的基板或分子通过并进入MNPs(活性位点),阻断较大的分子。这种尺寸排斥效应在MNPs@MOFs的尺寸选择性催化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美国西北大学的Joseph T. Hupp和Omar K. Farha教授等人用咪唑取代ZIF-8中的2-甲基咪唑盐配体,形成新型复合催化剂Pt@SALEM-2。对交换前后的材料进行了表征。这两种催化剂都是1-辛烯加氢的活性催化剂,而顺式环己烯的加氢只发生在Pt@SALEM-2,这与子材料具有更大的孔径是一致的。文中提到最大的底物β-蒎烯在两种催化剂中均与H2反应不明显,说明了尺寸排斥效应。此外,Pt@ZIF-8表现出良好的区域选择性氢化。末端烯烃和炔容易氢化,而内部不饱和位点未发生反应。[5]
图3 尺寸选择性催化的Pt@SALEM-2
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的Wenyu Huang教授的团队在以氨基官能团化的MOF:UiO-66-NH2内嵌入的Pt NCs为基础,研制了一种选择性强、性能优良的催化剂,空腔内封装了单分散Pt NCs。在乙烯、1-己烯和1,3环辛二烯加氢反应中,通过比较MOF外表面和内部约束的Pt NCs的催化性能,来进一步证实了这种限制关系。通过评价Pt NCs在肉桂醛化学选择性加氢反应中的性能,证明了将Pt NCs封闭在UiO-66-NH2内的优越性。研究发现,使用MOF约束的Pt NCs催化剂可以实现对肉桂醇的高选择性和肉桂醛的高转化率,而对于MOF外表面负载的Pt NCs,无法实现高肉桂醇选择性。值得注意的是,各种非均相和均相贵金属基催化剂,包括Au、Pd、Pt、Ru、Rh、Ir对该反应均有活性,但对肉桂醇的选择性较低,因为C=C加氢比C=O加氢热力学上更有利。影响肉桂醛加氢反应选择性的因素有载体、MNP大小、添加剂等。其中,MOF孔隙施加的空间位阻效应占主导地位。由于Pt NCs封装在UiO-66-NH2中,对Pt NCs的接近受到了UiO-66-NH2中连接四面体和八面体笼的6个三角形窗口的严格限制。同时,由于UiO-66-NH2的位阻作用,与分子末端的C=O键相比,肉桂醛中间的C=C键很难接近Pt表面。此外,该催化剂可循环使用10次,其活性和选择性无任何损失。[6]
图4 肉桂醛在Pt@UiO-66-NH2上选择性的水解反应
MNPs作为活性中心,MOF用于稳定MNPs,且底物富集
在许多重要的反应中,都涉及到气体分子。已有报道表明,MNPs/MOFs可以富集活性位点周围的气体分子,从而提高催化效率。
东京大学的Hirokazu Kobayashi,Hiroshi Kitagawa教授等人报导了MOFs对其氢吸附性能的影响,他们发现MOF: HKUST-1(Cu (II))包覆的Pd纳米晶储氢能力和速度显著提高。MOF包覆的Pd纳米晶的存储容量是裸漏Pd纳米晶体的两倍。通过氢压力-组成等温线和固态氘核磁热容测试,证实了该方法显著提高了储氢能力。此外,Pd@HKUST-1表现出完全可逆的吸收/解吸反应。这些结果表明,包覆在Pd纳米管上的HKUST-1可以提高Pd纳米管的氢容量,提高氢的吸收/解吸速度。文中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在Pd纳米晶表面包覆HKUST-1的吸收特性发生了显著的变化,Pd的储氢能力提高了74%。此外,HKUST-1涂层的存在也会增强储氢动力学。这些发现表明,MOF涂层的存在极大地改变了纳米晶体的表面/体积反应活性,使其更容易与氢反应,。虽然Pd相对稀少且昂贵,但这种增强方法可以用于寻找成本较低的增强型储氢材料。这种增强的反应活性可能也适用于许多其他的金属@ mof系统,可能提供了一种提高纳米晶体反应活性的通用方法。[7]
图5 Pd @HKUST-1催化剂的复合及表征
MNP/MOF在C=C键的加氢反应中也有研究, 在近期的研究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江海龙教授将Pd 纳米立方体(NCs)引入到ZIF-8中,制备出了Pd NCs@ZIF-8核壳结构的复合材料,将Pd NCs的等离子光热转换效应和ZIF-8的多种性能结合在一起,在常温常压的氢气氛围下,通过光照可以选择性有效催化烯烃的氢化反应。这种复合材料可以作为一种“分子筛”筛定特定大小的烯烃实现选择性催化的效果,而多孔结构的MOFs 壳层能稳定Pd NCs,防止团聚。基于ZIF-8对Pd NCs的保护,复合物展现出了优异的可循环性。相对于普通的加热驱动氢化反应,Pd NCs@ ZIF-8的等离子驱动的光热转换方式具有更好的催化效率。其优越的催化性能可以归因于Pd NCs宽的吸收带和许多角落和边缘位置的Pd活性位点。这个研究过程中,首次将金属纳米晶等离子共振效应和MOFs的优异性能结合起来,使光能转化为热能驱动催化反应的进行。这将发挥二者协同优势,开拓了利用光能而不是热能的途径来驱动多相催化反应。[8]
图6 自组装Pd NCs@ ZIF-8纳米复合材料及其等离子驱动的烯烃选择性加氢催化
MNPs作为活性中心,MOF调控MNPs的表面电子结构
催化活性中心的性质与其周围的化学环境密切相关。由于MOF结构具有高度可调的特性,悬吊在配体/金属簇上的定制官能团可以在原子水平上调节电子性能。具有不同官能团的配体与MNPs的相互作用不同,从而导致了催化剂活性和选择性的变化。
爱荷华州立大学Wenyu Huang的团队证明了Pd NPs的催化性能可以通过改变MOFs中孔壁的化学环境来控制。Pd NPs通过UiO -66型结构在原子可调化学环境中稳定,得到Pd/MOFs(Pd@UiO-66-X, X = H, NH2, OMe)用于苯甲醛与乙二醇的有氧反应。值得注意的是,苯甲醛与乙二醇的反应有两种反应途径:(1)苯甲醛与乙二醇缩合得到半缩醛;(2)进一步缩合得到缩醛或氧化得到酯。Pd@UiO-66-NH2对苯甲醛乙烯缩醛的选择性达到94%,而Pd@UiO-66和Pd@UiO-66- OMe对2-羟基苯甲酸酯的选择性均达到了90%和97%,在UiO-66-X中的有机链接从-NH2到-H /-OMe的官能团的变化可以使产物的选择性从缩醛完全转变为酯,漫反射红外傅里叶变换光谱(DRIFTS)表明,Pd/UiO-66-NH2中-NH2与Pd NPs的相互作用影响Pd NPs的电子密度和反应物吸附。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表明,不同官能团对Pd NPs氧化能力的影响,化学势的增加会损害Pd NPs和UiO-66-NH2的氧化性能,导致化学势的增加比UiO-66-OMe更大。因此,氧化性能相对较弱的Pd@UiO-66-NH2会阻碍电子从反应物中撤出,从而阻碍酯类的生成,导致缩醛选择性高。相比之下,本发明的氧化性能适中,合成产物对酯类的形成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9]
图7等剂量的UiO-66-X控制Pd NPs催化性能
基于MOFs的半导体性质,光强的改变会影响MOF和MNPs之间电子转移的方向,从而改变MNPs的电子状态和催化活性。中科大江海龙教授的团队观察到MNPs和卟啉型MOFs :PCN-224(M)之间有趣的电子转移,它通过改变光的照射强度来调节铂表面的电子状态,从而调节醇氧化的催化效率,Pt纳米晶和PCN-224均能在光照下诱发光热效应,有效促进吸热反应的进行。同时,Pt纳米晶和PCN-224(M)都可以有效地活化分子氧产生单线态氧(1O2),研究显示,改变MOF中卟啉中心的金属可以影响单线态氧的产生,Pt/PCN-224(Zn)具有最好的单线态氧的产生能力。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PCN-224(Zn)和Pt纳米晶之间电子转移方向由肖特基结 (Schottky junction)和plasmonic效应之间的竞争效应来主导。因此,可以通过改变光强实现Pt纳米晶表面的电子态的操控,从而改变单线态氧的产生和相应的催化性能。进一步研究发现,通过将Pt/PCN-224(Zn)应用于苯甲醇及其衍生物的选择性催化反应发现,通过改变光强操控Pt表面电子态优化单线态氧产生,在非常温和的条件下(室温、可见光和1 atm O2),成功实现了苯甲醇及其衍生物到相应醛的高效、高选择性催化转化,且反应的循环稳定性也非常好。[10]
图8 在Pt/PCN-224(M)上单线态氧的产生和相应催化性能
MNPs作为电子受体和活性中心,MOF作为光敏剂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MOFs的功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探索。MNP/MOF复合材料除了在上述常见的有机反应中受到广泛的关注外,在光催化研究领域也具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具有特殊的有机配体链接,MOFs对紫外线甚至是大范围的可见光都有反应,因此适合作为光敏剂由MOFs稳定的MNPs通常表现为优良的电子受体和活性中心,它们从被激发的MOFs中接受电子,而MOFs和MNPs功能的整合可以有效地促进光催化反应。
北卡罗来纳大学Wenbin Lin教授和同事基于[IrIII(ppy)2(bpy)]+衍生的二羧酸盐配体和Zr6(μ3-O)4(μ3-OH)4(carboxylate)12为SBUs制备了一种光活性UiO型MOF,其中Pt NPs由K2PtCl4光还原原位生成。合成的Pt@MOF复合材料在可见光(>420 nm)条件下,对水的光催化制氢效果良好。红外荧光粉(Ir-TON)在6 h内的氢演化周转率(TON)最高(1620),具有较高的光化学量子产率。反应结束后,该催化剂可通过离心从溶液中回收,在不添加K2PtCl4的新溶液中可以实现再次析氢。催化剂至少可回收三次,控制实验中不添加MOF或K2PtCl4在相同的条件下对溶液进行操作,但没有检测到从水中析出的氢,清楚地显示了两种物质的协同作用。通过对比实验,作者认为协同光催化氢的发生是通过光捕获过程MOF中电子的光注入Pt NPs来实现的,[IrIII(ppy)2(bpy•-)]的光还原反应产生的自由基可以将电子转移到Pt NPs来减少生产氢的质子数。[11]
图9 UiO型MOF@NPs协同光催化氢演化
在近期的一项研究中,张群教授等人研究了在MNPs/MOFs体系中电子空穴分离和载流子利用光催化的效率,研究员们合成了两种类型的复合材料:将约3nm的Pt NPs掺入其中或负载在MOF:UiO-66-NH2,分别提供Pt@UiO-66-NH2和Pt/UiO-66-NH2,用于水裂解光催化制氢。与原始的MOF相比,进行了Pt修饰的MOF复合材料的产氢活性有显著提高,但存在明显差异。为了确定电荷分离效率,进行了光电流测量,结果表明,与原始的UiO-66-NH2相比,经过Pt修饰的UiO-66-NH2复合材料的光电流均有所增强,这说明形成Pt-MOF肖特基结对分离光生电子空穴对是有用的。Pt@UiO-66-NH2比Pt/UiO-66-NH2表现出更强的光电流响应,表明前者具有更高的电荷从MOF转移到Pt NPs的效率。电化学阻抗谱(EIS)结果也支持了这一观点,Pt@UiO-66-NH2的半径较小,表明电荷转移电阻较低。此外,超快瞬态吸收光谱揭示了其潜在的电子转移机制,并表明在Pt@MOF中实现了比在Pt/MOF和纯MOF中更有效的电荷分离。结果表明,与MOF和Pt/MOF相比,Pt@MOF能更有效地抑制电子-空穴复合。其中,封装良好的Pt NPs(从MOF到Pt的电子输运距离较短)可以快速提取MOF的光电子,从而使得Pt@UiO-66-NH2的催化活性远远优于Pt/UiO-66-NH2和UiO-66-NH2。[12]
图10 合成Pt@UiO-66-NH2和Pt/UiO-66-NH2的原理图
MNPs和MOF均作为活性中心
在上述MNPs与MOFs的功能协同研究中,虽然合成的催化性能很好,但催化活性几乎都来自于MNPs和MOFs。MOF很少表现出催化行为,这显然是一个遗憾。将MOF催化与MNP催化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单锅多步串联反应是非常必要的,其中MOFs和MNPs作为活性位点发挥各自的功能,协同催化级联反应。
国家纳米科学技术中心唐智勇教授团队制造了一个核-壳结构的Pd@IRMOF-3催化剂,该催化剂由一个Pd NP (~35nm)核和一个氨基功能化的IRMOF-3壳层组成,用于级联反应。包括由IRMOF-3壳层的碱性氨基催化的4-硝基苯甲醛(A)和丙二腈缩合成2-(4-硝基苄基)丙二腈(B),然后再由Pd NPs催化的硝基选择性加氢生成氨基产物(C),。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包括选择性吸附、恒定的扩散方向和合适的孔隙大小,核-壳层与负载在IRMOF-3上的Pd NPs催化剂相比,Pd@IRMOF-3催化剂具有更好的加氢选择性和稳定性。IRMOF-3表面的氨基基团与底物的硝基表现出优先的相互作用。当采用核壳Pd@IRMOF-3复合材料作为催化剂时,A优先进入-NO2基团对位的催化,进入后,核壳纳米结构的有限孔径成为控制C的选择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由于B的体积较大,且-NO2基团较小,所以在IRMOF-3通道内,B必须在-NO2基团后面保持一个恒定的方向,导致选择性生成C而不是其他可能的加氢产物。[13]
图11 在IRMOF-3壳层的催化下
除了简单地组合主体MOF和客体MNPs的单一功能之外,中科大江海龙等人认为还需要更进一步合成单金属和双金属NPs@MOF催化剂,在MIL-101笼内具有微小的金属NPs,用于一锅多步选择性反应。在MOF路易斯酸和Pd位点的基础上,Pd@MOF协同催化了串联反应。令人感兴趣的是,双金属PdAg@MOF复合材料涉及三个活性位点(路易斯酸、Pd和Ag),能够成功地实现一锅多步级联反应合成仲芳基胺。通过MOF与金属NP客体的完美配合,以及双金属钯与银的协同催化作用,其中MOF提供路易斯酸的位置,Pd提供氢化活性,并且Ag大大提高了对所需产品的选择性。此外,MIL-101的理想约束效应导致了超细1.5 nm的PdAg合金NPs,可能是表面活性剂保护下最小的双金属NPs,即使经过三次循环,MNP的大小仍然保持不变,突出了MOF的稳定能力。证明了一个MOF宿主和两个金属NP客体在催化中起到“三脚架的三条腿”的作用,协同促进了一锅多步级联反应,这是第一个关于MOF主、客体MNPs协同催化双金属NPs的报道。[14]
图12 级联反应多步合成仲芳胺及协同三种组分实现了PdAg@MIL-101上的单锅级联反应示意图
参考文献:
1 B. Yuan, Y. Pan, Y. Li, B. Yin and H. Jiang, Angew. Chem., Int. Ed., 2010, 49, 4054–4058.
2 A. Aijaz, A. Karkamkar, Y. J. Choi, N. Tsumori, E. Ro ¨nnebro, T. Autrey, H. Shioyama and Q. Xu, J. Am. Chem. Soc., 2012, 134, 13926–13929.
3 Q.-L. Zhu, J. Li and Q. Xu, J. Am. Chem. Soc., 2013, 135, 10210–10213.
4 Y.-Z. Chen, Q. Xu, S.-H. Yu and H.-L. Jiang, Small, 2015, 11, 71–76.
5 C. J. Stephenson, J. T. Hupp and O. K. Farha, Inorg. Chem., 2016, 55, 1361–1363.
6Z. Guo, C. Xiao, R. V. Maligal-Ganesh, L. Zhou, T. W. Goh,X. Li, D. Tesfagaber, A. Thiel and W. Huang, ACS Catal., 2014, 4, 1340–1348.
7 G. Li, H. Kobayashi, J. M. Taylor, R. Ikeda, Y. Kubota, K. Kato, M. Takata, T. Yamamoto, S. Toh, S. Matsumura and H. Kitagawa, Nat. Mater., 2014, 13, 802–806.
8 Q. Yang, Q. Xu, S.-H. Yu and H.-L. Jiang, Angew. Chem., Int. Ed., 2016, 55, 3685–3689.
9 X. Li, T. W. Goh, L. Li, C. Xiao, Z. Guo, X. C. Zeng and W. Huang, ACS Catal., 2016, 6, 3461–3468.
10 Y.-Z. Chen, Z. U. Wang, H. Wang, J. Lu, S.-H. Yu and H.-L. Jiang, J. Am. Chem. Soc., 2017, 139, 2035–2044.
11 C. Wang, K. E. deKrafft and W. Lin, J. Am. Chem. Soc., 2012, 134, 7211–7214.
12 J.-D. Xiao, Q. Shang, Y. Xiong, Q. Zhang, Y. Luo, S.-H. Yu and H.-L. Jiang, Angew. Chem., Int. Ed., 2016, 55, 9389–9393.
13 M. Zhao, K. Deng, L. He, Y. Liu, G. Li, H. Zhao and Z. Tang, J. Am. Chem. Soc., 2014, 136, 1738–1741.
14 Y.-Z. Chen, Y.-X. Zhou, H. Wang, J. Lu, T. Uchida, Q. Xu, S.-H. Yu and H.-L. Jiang, ACS Catal., 2015, 5, 2062–2069.
以上内容如有不妥之处,欢迎评论区留言。
本文由Junas供稿。
欢迎大家到材料人宣传滚球体育 成果并对文献进行深入解读,投稿邮箱: tougao@cailiaoren.com.
投稿以及内容合作可加编辑微信:cailiaorenVIP.
文章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