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还是老板?研究生应不应该参加导师的商业活动?
最近关于研究生与导师出了很多事,最严重的就是华东理工二研究生李同学在其导师的工厂中从事相变材料中试放大实验遭爆炸遇难。
对于该事件的调查结果还未出来,但是各种各样的消息已经开始满天飞,其中大多数是在集中火力指责李同学的导师。该导师被认为不做学者,却醉心“自居“老板,被扒出参加各式的企业家活动,带客户来实验室会谈,每两周才回实验室指导学生等等。而事发的企业,也是李同学的导师十几年前成功研发了一种水晶蜡之后而开办的。
从媒体公开的消息来看,李同学的导师似乎太过于让学生参与自己的商业活动,并且让一位研二,而且据说并无中试放大实验经验的学生来负责,最终酿成了这场悲剧。
但是,就此指责高校教授应该安心学术,不应该出来搞商业行为,似乎并不妥当。
这两年,与滚球体育 工作者而言,一个非常重大的变化是鼓励、扶持科研人员创业、成果转化的力度变得非常大。
以上海为例,相继推出了《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滚球体育 创新中心的意见》、《关于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力图完善科研人才双向流动制度,鼓励科研人员在岗离岗创业,改革人才评价制度,完善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人才的分类评价体系。
而且为了鼓励科研人员有动力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人才新政20条》将滚球体育 成果使用和处置权下放给研发团队,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研发团队所得不低于70%。
可以说,为了让科研人才这个创新主体能够发挥出创新作用,政策、条件方面正在努力地搭建。
为什么现在会如此地鼓励科研人才成果转化、创业创新?这跟目前强调产业升级、中国创造不无关系。
这些年来,尤其材料滚球体育 论文节节高攀,目前屈居第二,登顶指日可待。但与此同时,指责科研成果转化率过低,材料滚球体育 论文沦为灌水的声音也水涨船高。
如果,高校中的教师们能够积极地努力将实验室的研究成果推向市场化,或者为企业创新提供技术支持,或许是一件极大利好之事。
目前国内不少高校的唯SCI论也让很多老师苦不堪言,也的确催生了很多为了论文而做的所谓“成果”,既浪费了科研经费,也消磨了科研人才大好时光。而承接企业横向课题,甚至直接开厂推广产业化,也不失为材料工程人才的另一种成功。
而参与导师的横向课题,或者科研成果转化,对学生来说同样并不是一件坏事。与材料基础科研相比,承担工程横向课题的学生在应聘时更有竞争力,而前者往往是就业困难户。身边亦有部分例子,有同学读研期间参与导师拉的企业横向课题,毕业后顺利进入该企业,还有的成为导师的合伙人,一起将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开办企业投产。
不过,并不是所有学生都愿意去做工程项目,尊重学生意愿就显得非常重要。可惜的是,由于弱势地位,学生很少敢直接明说忤逆导师的安排。与导师关系闹翻,学生的研究生生涯可能会变得异常痛苦。
而且,硕士研究生不应该成为实验室的主力。
刨去半年到一年的学习时间,再加上半年的实验技能的培养,一个硕士研究生仅有一年左右的时间能够基本承担实验任务。这么短的时间,硕士研究生充其量就是科研项目的一个实习生。在企业中,实习生是不会被安排相对重要的工作的。
而从读研的目的来看,绝大部分同学并不是冲着对科研浓厚的兴趣,第一目标是借此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因此,于研究生而言,第一要务是毕业。李同学不愿去给导师做中试,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要求论文,而中试显然不可能发论文。
对于导师来说,要想让承担的企业横向课题或者成果转化,要么自己亲自负责,要么聘请全职优秀工程师和科研人员来负责。从项目追求进度上、效果上来看,以及自身的心态、技能能力,硕士研究生都不应该作为项目的负责人,甚至是主力。
很可惜的是,不少导师并不是这么干的,这也是近年来屡屡发生的师生冲突重要原因之一。
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恐怕师生关系不会太好。
材料人新锐作者独孤九剑供稿,欧洲足球赛事 编辑整理。
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