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经费:青年人才成长的燃料和助推器
对于青年人才来说,如果有经费就能迈出腿,没有的话就只能眼巴巴看着了。
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200万-300万元、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自然科学领域120万-240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4年从200万涨到了400万……青年科研人才是最具创造力的群体,也是最需要得到支持的群体。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加大了对青年科研人才的支持力度,高校和科研院所也利用多种渠道支持优秀青年科研人员开展独立研究,青年科研人员科研经费不足的问题得到了很大缓解。但与国外成熟做法相比较,我国青年科研人才在获取经费时,还面临着覆盖面有限、资助体系尚未形成等情况,需要进一步探索解决。
经费覆盖面还需进一步扩大
“当前,国外科研经费整体削减得厉害,对青年人才的经费支持也受到了影响。相对来说,国内当前对青年人才支持还是非常大的。”山东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崔基炜说。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回国的他,在2016年入选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拿到了200万资助,加上学校配套,他一共获得了400万经费。这对于回国后,正紧锣密鼓筹建实验室的他,无异于雪中送炭。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通过人才计划和科研资助计划,不断加大对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青年人才支持体系日趋完善。从国家层面来说,有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项目,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等等。这些计划涵盖的年龄面从35岁到45岁不等,资助金额20万-500万元不等。同时,除了国家项目外,地方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大了对青年人才支持力度,除了根据相应比例对国家项目进行配套外,还根据实际情况,出台了相应支持政策。从中央到地方,已经构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青年人才支持体系。
邹永新是山东大学土生土长的“青椒”,37岁的他目前是山东大学生命科学院副教授,工作几年来,他个人累计已获得经费300余万元。“这几年,我获得了2次基金委的面上项目、1个青年基金项目,还入选了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目前我主要依托原来导师的团队做科研,这些经费基本能支撑我做好当前的科研工作。”
但同时,也有青年人才反映,虽然国家在青年人才的支持上下了大力气,但因为我国青年人才数量多、基数大,这些经费从人均层面上来看还是比较少,支持的覆盖面还不够广。
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家层面实施的重大人才计划中,获得支持的青年人才不足1万人,这对一个拥有8100万滚球体育 人才资源的大国来说,明显不足。同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的数据显示,2016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申请2433项、获得资助198项,资助率为8.14%,2016年优秀青年基金项目申请项数为4413,批准资助400项,资助率9.06%。
2017年6月,中国青年报社联合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发起“青年科研人员生存发展状况调查”。此次调查的数据也佐证了这一点,仅有10.41%的受访者表示经费充裕,可以开展一些费用高的实验;超过30%的受访者认为经费缺乏,研究受到严重影响。
部分青年人才透露,在国外,有一些针对青年人才的科研基金覆盖率相对较高,比如加拿大的一些科研基金,命中率能达到70%多,这样就能让更多年轻人得到支持。
针对这些问题,各地各部门积极探索,希望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扩大对青年支持的覆盖面,让更多青年人才从中受益。
从国家层面上,2016年出台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国家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0)》等文件都明确提出要建立青年人才普惠性支持政策。一些高校、科研院所也积极探索,力争给予青年人才更普惠的支持。“学校会为每位新入校的教师提供一笔自主创新基金作为启动经费,正高20万元,副高15万元,讲师10万元,使用起来也较为灵活,虽然钱不多,也能让我们在最初的阶段里稍微安安心。”山东大学数学学院副教授刘丙强说。
中科院也一直在发力。2011年,中科院成立了青年创新促进会,对全院35岁以下的副高级及以下的青年滚球体育 人才进行综合培养,会员资助期限为4年,4年内给予每人经费40万元,目前,青促会已累计支持会员2000余名,自2016年起支持额度提升至4年80万元。2015年,中科院在率先行动 “百人计划”中设置了C类项目即青年俊才。对入选者采用先期培养、择优支持的模式,即由中科院先期支持两年,支持科研经费80万元,两年后再进行综合评估,择优60%予以重点支持,支持每人200万元人才专项经费。
加大早期扶持 补齐青年培养链条中的初期部分
“优秀科研人员在职业初期获得科研资助非常重要,早期形成的点滴优势积累,最终可能导致科研人员在职业成就的巨大差距。”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樊立宏说。
研究发现,35岁是科研人员创新能力最强的年龄段,经过培养和孕育,科研创新能力会达到峰值。如果根据这个发现,把处于最佳年龄段的年轻人作为资助重点,无疑能激发他们的潜力,发挥他们创新的最大效能。
当前,我国有关部门在制定政策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制定了一些针对35岁以下青年人才的政策。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都是针对35岁以下年轻人的。但总体来说,和这个阶段青年人才对扶持的紧迫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为了填补这些空白,国家部门已经在行动,2015年,中国科协推出了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扶持对象直接瞄准比35岁更年轻的群体——32岁以下的青年科研人才,入选的人才将获得连续三年的稳定资助培养,每人每年15万元人民币。因为其在扶持对象上的独特性,填补了以往青年支持计划在这个年龄段的空白,被誉为青年人才成长成才的“第一块踏板”。
“35岁是青年人才成长黄金期,而35岁再往前,从学校毕业到刚刚开展科研的阶段,目前国家层面上还没有支持,属于空白阶段,而我们选择32岁以下的群体,就是为了填补这个空白。”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副部长苏小军说,“这个阶段的年轻人,已经有一些感兴趣的课题,如果有经费就能迈出科研步伐。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就是要让青年科研人才在学术成长之初,有这么一桶金,让他们有勇气迈出腿,安心专心潜心在自己的课题中。”
同时,中国科协还有另一层考虑,要出成果,打牢基础很关键。35岁是出成果的黄金期,而35岁之前的年龄是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如果能够提前谋划,在32岁以前就给予青年人才连续扶持,经过几年的努力,正好到了出成果的黄金年龄,说不定就能孕育大的成果。
目前的情况也正好印证了他们的想法,很多青年人才经过初期的连续支持,已经在创造力最好的黄金年龄,开始在自己从事领域里崭露头角——
由中华口腔医学会托举的第四军医大学牛丽娜副教授2016年11月作为第一作者在《Nature Materials》期刊上发表文章,这篇文章被公认为是目前我国口腔学界的顶尖之作;由中国电子学会托举的北京邮电大学吴永乐副教授在2017年获得了第八批“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表彰;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副研究员王恒,利用“青托”经费开展研究,成功申请中国科学院国防创新青年基金(25万元)和军委科委前沿创新项目(300万元)。
目前,该项目已资助培养388位32岁以下的青年滚球体育 工作者。从2017年开始,该项目将“扩编”,每期资助名额由200人扩大至300-400人。到2020年,计划累计资助培养被托举人超过1000人。
攻破马太效应 让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总结了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他把这种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如今,这种现象在我国青年人才支持上也同样存在。
采访中一些青年科学家反映,在国外做博士后的时候,觉得国内经费多,相对来说,应该好拿。回国之后才发现对“大佬”来说是好拿,对于年轻人来说,竞争是很激烈的。
“越有头衔的教授越能拿到高级别课题,年轻人机会少。因为强者掌握了更多资源,强者越来越强,弱者想去追赶难度很大。”国内某高校青年教师表示。
针对这些情况,国家、地方和科研院所也一直在努力,力图打造一个良好环境,攻破马太效应。国家在人才计划方面,“千人计划”青年项目面向海外人才,“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主要面向国内,二者不能同时申报,避免了重复支持。
此外,为了给更多青年人才提供机会,中科院专门发布文件,对各类院级人才项目的申报进行了分类限制,比如获得国家或院重大人才项目支持的在执行期内不允许再申请院级人才项目,每人每年申请院级人才项目不得超过两项(次)等,这些措施能有效地避免能者通吃、一人多戴帽子的情况,提高了有限人才经费的资助面和资助效益。
攻破“马太效应”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不少青年人才也纷纷提出建议。
“现在我国在科研经费的管理上相对粗犷,其实可以借助大数据等现代滚球体育 手段将经费的分配方式细化,详细分析其中的投入与产出,让管理更科学。”刘丙强说。
“可以设立一些类似国外的科研资助类项目,增加资助的层次和类别,提高针对性,让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年轻人都能有得到资助的机会。”邹永新说。
本文转载自中国滚球体育 网:科研经费:青年人才成长的燃料和助推器
欧洲足球赛事 编辑整理。
文章评论(0)